02、努力实现国民民生的基础性保障 吃穿行等是民生。一人从生下到坟墓,幼儿园、义务教育、基础医疗、养老保障、居住需求等等,也是一国经济发展后国民民生重要的基需求。 从政治上讲,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共同富裕不是抽象概念,而是体现为国民民生基础性保障的各方面内容,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目标。也是一个社会经由经济发展让一部分人先富之后,社会能不能稳定、政局能不能稳定的支撑性条件。 从经济运行角度讲,目前中国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已从2014年的56.3%上升到2021年的65.4%,上升近10个百分点。2022年一季度高达69.4%。消费对GDP的贡献率一直在上升,毫无疑问,消费对经济的增长已至关重要。 同时要看到,消费本身却在下降。居民消费支出2018年为10.4%,之后进入了个位数增长。2020、2021年两年平均增长为6%多。2022年上半年居民人均消费实际增长0.8%,社会商品零售额增长指标出现下降0.7%。生产决定就业、收入与消费,消费不稳或消费增长下降又直接影响经济的稳定增长与就业。 那么消费为什么上不去?直接与居民收入相关。居民收入偏低,加上各地城乡居民民生保障的差距和一部分居民民生得不到较好解决,直接影响了这部分人的消费积极性。总之,有些居民有点储蓄,是不敢消费;有些居民想消费,是没有钱。 所以,当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基本实现国民民生的基础性保障,不仅是涉及社会、政治能否长期稳定,也是直接涉及我国大国消费市场和内循环格局能否形成的根本性问题,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中最为基础的结构调整的需求。 进一步讨论,一部分居民为什么不敢消费?中国十四亿多人口,根据《2021中国统计年鉴》,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极低收入人口有5.6亿人;月收入在1000-2000元的低收入人口有3.1亿人,两者合计8.7亿人。这部分居民不是不想消费,而是没钱去扩大消费。月收入在2000-5000元的中等收入者有3.8亿人。 尽管中等收入这部分人有近四亿人,是一个庞大的人群,合起来是一个很大的消费市场,但他们中间不少人担心于孩子上学、家庭防大病、买房子、老人养老等一系列意外支出,是不敢痛快去消费。 因此,要解决以上极低收入者、低收入者和中产阶层三部分人的消费问题,实现共同富裕,需要一系列的政策调整。其中包括稳定经济增长,提供稳定的就业;加快收入分配改革,“扶低扩中限高”;探索职工持股、产权的共享主体等等。 但是,对14亿人中90%的这三部分人来说,缩小城市与城市间、城市与农村间的民生保障差距,普遍提高民生保障水平,是直接提升收入水平或解决“后顾之忧”扩大消费之路,因此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努力实现国民民生的基础性保障,是我国扩大消费、优化发展模式中的一项极其现实又艰巨的任务。 这项任务有否完成的紧迫性和可能性?尽管40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民生保障水平已普遍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但相对于广大居民对共同富裕的呼吁与要求,严重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现实已构成社会不稳定的潜在危险,也是当前防止我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中国社会、政治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中一项紧迫又必须跨过的关键一道坎。 同时,中国经济已发展到目前的阶段,面对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多年积累的国民财富基础,相对于经济实力远差于我国的一些国家已实现国民免费医疗等民生保障的现实,只要我们努力一把,各地少搞些“政绩工程”、无效低效的投资项目,也是有条件可以去分步实现全国国民民生的基础性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