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回报会吸引越来越多的股民进入股市,越来越多的股民进入股市,就会越吸引越来越多的公司上市。这是股市能把社会的全部要素都调动起来的一个很奇妙的功能。股市最早的设计初衷未必是这样,但是结果确是如此。所以股市中从一开始基本上就有两类人,一类是投资的,另一类是投机的。投资者预测公司本身未来的表现,而投机者则是预测股市中其他参与者在短期之内的行为。 这两类人有何区别?投资跟投机最大区别在哪?这两种行为的结果有何区别?对投资者而言,如果投资的公司遇到一个可以累进、持续增长的经济,它的利润和投资回报会持续增长。而对投机者而言,如果只是猜测他人在短期之内的买卖行为,到最后只可能有一种结果:赢和输必须相等,也就是零和的结果——这个市场中所有的投机者买卖股票所获得的利润和亏损加在一起,其净值一定为零。这就是投机和投资最大的区别。当然我不否认其中有些人可能赢的概率高一些、时间长一些,而有些人可能一直在做韭菜、一直没翻身。但是总的来说,只要给足够的时间,全部投机者无论赚钱还是亏钱,加在一起的结果是零,因为这些投机的股市参与者短期内的行为不会对经济、对公司本身利润的成长产生任何影响。有的人可能说我是“80%的投资,20%的投机”,是混合型。这类参与者,他70%、80%的投资人那方面的工作如果做得对,甚至他只投了指数,其回报也会因为现代经济累进增长的特点而持续增长,但他投机的部分一定会纳入到所有投机者行为的总和中,最终的结果是一样的——全部归零。 知道这个结果后,你是选择去做一个投资者,还是一个投机者?当然这是个人的选择,没有好恶,唯一的不同是它对社会的影响。投资者的确会让社会的所有要素进入一种正向循环,帮助社会进入到现代化。所谓现代化,其实就是一种经济开始进入到复利增长的状态。关于现代化,有兴趣的同学可参阅我之前写的长篇文章《李录谈现代化十六讲》。 相对而言,股市投机的部分跟赌场非常接近。从社会福祉的角度讲,我们不希望这个赌场太大。如果没有赌性、投机的部分,市场也无法存在。但真正能让股市长期发展下去的参与者是投资者。我们可以把投机的部分当做 necessary evil(必要之恶)看待,这一点是去不掉的,也是人性的一部分。我们无法否认人性中赌性、投机的成分,但我们不能让这个部分太大。无论何时、何事,如果投机的成分太大,社会必然会受到伤害。我们刚刚从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里走出来,对这种伤害还是记忆犹新的。所以当你明白了归零的道理,你的确可以把那些投机者当作市场先生。 有些投机者可能的确在股市中获了利,在一段时间内投机套利很成功,比你有钱、有地位,但是你骨子里明白,他所有的行为总和最终是归零的。如果你的价值观是希望对社会有所贡献,那你毫无必要对他表现出那么多的尊重,哪怕他各方面看起来都比你强。这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但你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或者不认同这样的价值观,就会总觉得自己错失了机会,其他人懂得比你多、做得比你对。 既然投机活动长期加总为零,不产生任何真正效益,那么又为什么投机者能够长期存在呢?这就回到资产管理行业的一个特点。资产管理行业虽然是服务行业,但是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投资跟投机的区别很难被鉴别。所有的投机者都有很多理论,现在讲K线已经是比较“低级”的了,最新的理论讲AI(人工智能),但本质上两者都一样。当他们用这些理论试图说服你的时候,总能让绝大部分人云里雾里。关于投资和投机的道理其实很简单,但我没有看到任何正式的教科书里谈到这个根本的问题。为什么没人谈这个问题呢?大多数人要不是没想清楚,就是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利可图。不谈这个问题的好处在哪?可以收税啊。它实际上收的是一种无知税,或者叫信息剥削税。资管行业存在的一个很大的根基,就是因为无知税的存在。大批的人能在这个行业里存活下来,主要是靠信息剥削。不管将来的结果如何,我只要能够在短暂的一段时间里,暂时表现我在盈利,马上去做各种各样的广告,让全世界都知道、都来买,不管将来结果怎么样,我先收1%、2%,反正拿到钱、收了税之后,不管结果怎样我先稳赚。这个行业确实如此,所有的收费标准都一样。如果这种收费机制特别有道理的话,是不是那些真正能够带来回报的投资经理应该收得多一些?而其他人应该少一些?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大家收费都一样。因为谁也说不清楚哪个投资经理更优秀,只有过了很长的时间才能看到孰优孰劣。而且每个人的投资理论都非常复杂,你很难立刻判断说他一定不行。 所以搞清楚投机者和投资者的区别很重要,搞清楚市场先生在哪里也很重要。你要是不愿意交信息剥削税,或者你不愿意靠收信息剥削税去生活,那你可能就要忍耐、坚持。如果你相信合理回报,想对社会有所贡献,那从一开始你就要愿意做一个投资者,如果做不了的话,也要努力不要向一个投机者交信息剥削税。这就是为什么理解清楚市场先生的概念很重要。因为你如果不想清楚这个概念,无论在学校里曾经是怎么想的,只要一开始工作,别人给你一讲别的理论,你脑子就乱了,立刻就觉得好像别人说的很对,自己原来的想法不太对,被市场先生这个概念给误导了。所以大家只要记住投机归零的概念,就会明白为什么这些投机者没有长期的业绩,靠投机做不出长期业绩,也做不大。有一些短期的做得比较好的,其实多多少少是靠 legalized front running(合法的抢先交易)。做老鼠仓可以一直赚钱,但这是非法的。如果你想出一种AI的办法能够猜测大家都要买卖什么股票了,例如新的指数基金,或者A股进MSCI之前,我先抢先交易一下,先建一个合法的老鼠仓,这可能也能赚些钱,是吧?但是这确实也做不大。如果能做大的话,整个社会就不合理了。所以你看到,投机的所有策略到最后都做不大,也没有长期业绩。凡是能够做大、有长期业绩的,基本上都是投资者。 顺便谈谈,指数投资为什么也可以有长期回报?因为指数投资基本上就是全部投资者和投机者的总和,如果投机者最终的结果归零,那么指数投资的结果实际上就是投资者的净结果。数学上来说是不是这样?这就是为什么指数投资可以有长期回报,但这种情况只可能在其经济体已经进入现代化的社会中发生。现代化经济体能够自发地产生累进、持续的经济增长,而且在实行市场经济和股市注册制的市场,其股市指数能够比较代表经济体里所有的规模公司,在这种情况下,指数投资基本上就能反映出这个经济体大体的经济表现、商业表现。 三、能力圈 接着我来谈下一个问题:假设我既不想去信息剥削,也不想去玩零和游戏,而是真的想正正经经做一个投资人,该怎么去做呢? 这就回到了能力圈这个概念。因为我们做投资者就是要去预测所投资的公司未来大体的经济表现,亦即对公司基本面的分析。要弄清楚这个公司为什么赚钱、怎么赚钱、将来会赚多少钱?遇到竞争的状态如何?它在竞争中的地位如何?我把这个过程统称为建立自己的能力圈。 下面的问题是,如果我刚刚开始学习价值投资,如何开始(建立我的能力圈)呢?我怎么才能学会如何分析公司呢?各种各样的公司看了很多,但不知道从何下手。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之后,觉得对某个公司懂了一些,但是不知道懂得够不够。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买这只股票,在什么价格上才可以买?同学们问的这些问题都很具体,很多从事过这个行业的人也会有这样的疑问。那么能不能用卖方分析师给出的估值呢?从卖方的角度看,用什么价格能把股票卖出去才是他真正的考量,至于卖出的价格对不对他并没有那么关心,反正不是用他自己的钱。但如果是用自己的钱,心态可能就不一样了。所以说能力圈其实也是投资者的核心问题。 怎么才能建立能力圈?对每个人而言的确不太一样,因为每个人的能力不一样,这里我可以分享一下我自己是怎么开始做的。 我进入这个行业其实是误打误撞。大概在二十七八年前,那时我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刚去美国,身上就背了一大堆债务(学生贷款),不会做生意,也不知道怎么挣钱,所以天天担心如何偿还债务的问题。80年代的中国留学生都没钱,一下子去到美国,背负的债务还是美元,看起来简直是天文数字。所以我就老琢磨着怎么去赚点钱。有一天,一个同学告诉我,学校里有个人来做讲座,谈怎么赚钱,且这人特能赚钱。我一看海报上还写着提供免费午餐,我说好,那去吧。后来我去到像我们今天这样大小的一个教室,和我以前去过的提供免费午餐和讲座的教室不太一样。一般有免费午餐的教室都有个能坐二三十个人的大长桌,旁边有午饭,演讲嘉宾坐在前面。我去了就问午餐在哪?同学说那个演讲的人叫“午餐”。因为buffet(自助餐)和Buffett(巴菲特)的拼写就差一个T,而我刚开始学英语,没弄清这两个字的差别。我心想这个人既然敢叫免费午餐,肚子里肯定得有点东西,所以就坐下来听了。听着听着,我突然觉得他讲的东西比免费午餐好太多了。以前我对股市的理解,就是像《日出》(曹禺话剧)里描述那样,里面演的那些30年代在上海搞股票的人,尔虞我诈,所以我一直认为做股票的人都是坏人。但这位“免费午餐先生”怎么看都不像个坏人,而且很聪明,讲话很有趣。他讲的道理浅显易懂,不知道为什么在讲课的过程中,我突然就觉得这个事好像我可以做。因为我感觉别的事情我也做不了,但研究数字还是可以的是吧?反正从国内来的,数理化应该还可以。 听完那个讲座后,我第一件事就是去图书馆找资料,研究这位老先生。越研究就越觉得这个事儿还真的是可以做。他的理论也好,实践也好,他写的那些给股东信,我基本上都能够接受。所以我就开始想办法怎么去找到有安全边际的公司,我想有安全边际的东西肯定是便宜的吧。那时我虽然对公司的生意是什么不太了解,但如果只是分析一张资产负债表,小学算数就基本够用了。所以我就开始去看《价值线》(Value Line),上面有几千家公司过去10年的基本财务情况。《价值线》把这些公司划分成不同的类别,其中一个类别是近期最便宜的股票,比如按照P/B是多少,P/E是多少。其实那时我对P/E还不太了解,对公司也不太了解,所以我只看资产负债表,看它的账面净资产有多少,这些净资产的价值多少,和股票市值比较。我最先看上的几个股票,实际上也不知道它们做什么生意,反正它们不亏钱。其账面上要不然就是现金,要不然就是房地产,尤其是拥有的其它公司的股票等等,而账面净资产都远高于市值,有些居然是市值的一倍还多。可能因为我还没工作,没见过那些“高大上”的华尔街人士,那时我就是确信有“市场先生”的存在。然后我就专门找了一些在纽约附近的公司去看,看看这些公司是不是真的,它们账目上的资产是不是真有,它们是不是真的在经营(虽然对它们做什么事不太清楚)。所以我开始投的几家公司其账面上的净资产都差不多是其市值的一倍。因为它们的安全边际足够高,价格足够低,所以才敢买。 但后来我发现了另外一件事,就是我买完以后,突然之间对公司的兴趣大增,跟以前那种理论上的兴趣完全不一样了。以前我只是学习,纸上谈兵,从来没做过投资,总觉得这些公司跟我没直接关系,也就学得不太深。而一旦我买完了一只股票后,就觉得这家公司真的是我的了。因为巴菲特先生讲的关于价值投资的这几条基本概念我都笃信不疑,尤其是他说的这第一条,就是股票是公司的所有权,我还真信。我就觉得买了它们的股票就是我的公司了,所以每天有事没事就溜达过去看一看,这公司到底在做什么呢?虽然也没太搞清它们在做什么。 例如我最早投资的一家总部位于宾州的公司,当时它把其主要的有线电视业务卖给了当时最大的有线电视公司(TCI),并换成了TCI的股票,剩下的资产包括一些电信公司,这些电信公司拥有很多牌照,但收入很低,来自这些子公司的收益跟它的市值完全不成比例。我研究发现这些牌照都是花了大价钱买的,而且买的时间已经很长了,所以虽然账面价值很低,但应该值很多钱,可是也不知道估值,只知道当时仅仅它拥有的那家最大的有线电视公司(TCI)的股票价值就是这家公司市值的两倍,如果按照市净率来算的话,我认为它的股价至少得涨一倍,才跟它拥有的TCI股票价值一样。 结果我买了之后不久,那家有线电视公司(TCI)的股票开始涨起来了,因为它收购了很多其它的有线电视公司。于是我突然之间对有线电视公司也开始有兴趣了,我觉得TCI也是我的,所以我就开始研究它。这类有线电视公司的业务相当于是一个地方垄断(local monopoly),一家公司如果在某个地区有牌照,别家公司就不能进来。有线电视用户都是提前一个月预付费用,所以公司的收益很容易预测,因此它也就能够去借很多钱,而且成本很便宜,从计算上讲其实是很简单的一个生意。TCI是一个大型上市公司,它可以用自己的股票以很便宜的价格去买一些小的非上市有线电视公司,所以它每买一家公司,其每股收益都是在增长,其股价也随着增长。这其实是一个数学概念,相对比较容易理解。TCI就是今天美国AT&T Cable的前身,现在成为美国最大、最成功的有线电视公司。但那时大概是20多年前,它只是刚刚开始显示出与其它同类有线电视公司的不同。 那时候随着TCI股票上涨,我的公司股票也开始上涨了。下面最有趣的事是,突然间那些电信牌照也变得很有用了。这时一种新的产品---手机---出现了!20多年前手机是一个新鲜事物。我的这家公司拥有的电信牌照可以用来建立一个全国性的手机无线网络,于是它聘请了当时最大电信公司的总裁去做它的CEO。这家公司本是名不见经传的一家小公司,但这件事一下子就轰动了,之后我的狗屎运就来了。这家公司的股票一下子就变的特别值钱,不仅超过了它拥有的TCI股票估值,接着又狂涨了好几倍。那时候我心里就完全没底了,因为对我来说完全没有安全边际了,所以我就卖了。当然卖完了之后股票还接着涨了很多,但当时我也弄不太清楚无线网络生意到底怎样,其实到现在也没有完全弄清楚。 但是这个事情给我一个经验,我发现如果能有足够安全边际的时候就敢买。另外我还发现,买完了以后人的心理就真的变了。价值投资所说的股票是一种所有权,这其实也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以前我不太懂,买完了之后才懂。光是理论上的这么讲没用,一到我买完了之后,突然发现自己成了所有者,我发现自己对所投的公司哪方面都关心。那家我买了股票的公司,记得有一次我周末去拜访,保安不让我进,结果我居然跟保安兴趣盎然地聊了一个钟头,我问说你们保安是怎么雇的,待遇如何等等。我真的把自己当老板了,对公司的方方面面都特别有兴趣,而且这些兴趣特别有助于我了解公司。其后因为它我开始研究有线电视公司,发现有线电视公司非常有意思。再后来又研究电信公司,觉得也很有意思,兴趣就起来了。我于是开始一家一家地研究另外几家类似的公司,对这个行业也了解得越来越多。买进去是因为有安全边际,但是进去之后我发现自己开始对生意本身产生了兴趣。因为这件事告诉我,公司的价值不只是资产负债表带来的,更主要是它的盈利能力(earning power)带来的,所以我开始对公司本身特别有兴趣。大的公司我也不太了解,所以我就找一些比较小的公司,而且最好就在我当时住的纽约附近的,这样我可以随时去查看自家的公司。跟谁聊都行,跟门口保安聊聊也行,反正是自家雇得对吧?所以我就发现人的心理(在真正买入股票以后)发生了变化,变得对公司所有的一切都特有兴趣。 那个时候对我来说最有启发的还有另一间公司,这间公司拥有很多加油站,这让我对加油站也很有兴趣。那时候我住的地方附近有两家加油站,在同一个路口上,一边一个,但是我发现有一家加油站比另一家顾客多很多,哪怕是在相反道上的车也过来加油。两家加油站的价格其实一样,油也是一样的,是同一个标准。我当时觉得很奇怪,觉得既然是自家的公司,一定要看看到底怎么回事。我去看了,发现车特别多的那个加油站的拥有者是一个印度的移民,全家都住在那里。一有客人来的时候,他就一定要拿一杯水出来给客人,你不喝也会递上,然后还跟你聊聊天,如果小孩放学在的话还会来帮你清扫一下车。另一家的管理人是一个典型的白人,人也不坏。(加油站)不是他拥有的,他是拥有者雇来管理的,所以他基本上就在店里面不出来,外面怎么样他都不管。就这一点区别,我根据统计发现两个加油站的车流量在同一段时间内至少差三倍。这个时候我就开始明白,管理人是不是有拥有者的心态也很重要。通过这些事儿,我就开始慢慢地理解,一个公司怎么赚钱,为什么能比别的公司赚得多。像这个加油站的例子就是最典型的,完全同质的产品,一点差别都没有,但是服务上稍微超差了一点点,流量就能差三倍。那位印度人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跟我一样因为他是移民,需要钱,如果他不能把顾客拉进来,他经济上肯定会有问题。另一边就没事,跟他也没什么关系,他就拿着工资,假装在工作。所以就是这一点差别。这个时候开始,我就对公司本身是怎么管理的,每个公司在竞争中的优势,哪些优势是可持续的,哪些优势不可持续等问题开始产生兴趣。所以后来我就在我能理解的一些小公司中找到了一两个特别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并获得了很好的回报。再后来又从理解小公司变成了理解大公司,能力圈也跟着一点点变大。 我举这些例子想要说明的是,如果我自身的这些经验能有一些普遍的意义的话,如果你要建立自己的能力圈,你投资的东西必须是你真知道的东西。安全边际很重要,你只要对在安全边际内的那部分真懂,其它的你不懂不重要。这是第一点。 第二,一旦你开始用所有者的角度来看生意的时候,你对生意的感觉就完全不同了。如果说我不用真的去买,也能够用生意拥有者这个角度去看待当然是最理想的,但是从人的心理角度来说,做到这点很不容易。所以这种心理学的技巧(psychological trick)是有用的。我们都有敝帚自珍的心理,一旦说这是我的东西了,它哪都好!所以一旦你把自己视为拥有者的时候,你会瞬间充满了学习的动力。我让我公司的研究员去研究一家公司,第一件事就是要告诉他,假设你有一个从未谋面的叔叔,突然去世了,留了这家公司给你,这个公司百分之百属于你了,那么你应该怎么办?你要抱着这样的心态去做研究。当然做到这点和你实际拥有还是不太一样的。尤其是我刚开始做投资时,个人净资产是负值,所有的钱都是借来的,这给我带来的动力非常大。其实现在也是一样,我们和所有人谈话也都是抱着百分之百拥有公司的心理。我们去公司调研,和谁都得谈,碰到保安也得聊一聊,他的工作做得怎么样?他是不是雇得合理?我们人力资源的政策是怎么样的?所有的问题都会关心。 第三,知识是慢慢积累起来的,但是你必须一直抱有对知识的诚实(intellectual honesty)的态度。这个概念非常重要,因为人很难做到真正客观理性。人都是感情动物,我们相信的东西、对我们有利的东西,通常就会成为我们的预测。我们总是去预测这个世界对我们很好,而其实客观上我们都明白,这个世界不是为你存在和安排的。所以做到对知识的诚实很难但是非常重要。知识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当你用正确的方法去做正确的事,你会发现知识的积累和经济的增长是一样的,都是复利的增长。过去学到的所有经验都能够互相印证、互相积累,慢慢地你会开始对某些事情确实有把握了。 另外对我来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让你的兴趣和机会来主导研究,不要听到别人买了什么东西,我也跟风去研究。别人的股票和机会是别人的事,与你无关,你只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如果你发现了机会,那就去研究这件事;如果你对某样东西有兴趣,就去研究它。这些机会、这些兴趣本身会带着你不断地往前走,一点一点去积累你的知识,不用着急。 最后的结果是每个人的能力圈都不一样。每一个价值投资者的投资组合都不太一样,也不需要一样。你不需要跟别人多交流。你要投的东西也不会太多。因为每一件事情要想搞懂,都需要花很多很多时间,一支股票、一个公司也是如此。你最终建立起来的能力圈、能够大概率预测正确的公司一定很少,而且一定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如果它不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你也不会花时间去研究。所以你的能力圈必定是在小圈里。真正能赚钱,不在于你了解得多,而在于你了解的东西是正确的。如果你了解的东西是正确的,你一定不会亏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