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查理·芒格给投资者的建议,一字万金

郭炫 大佬时光 2020-4-1 23:02 407688人围观

查理·芒格,美国投资家,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副主席。1924年1月1日出生,哈佛大学法学院毕业后,查理当了一名律师,并开始投资证券以及商业活动。经历一次成功买断后,芒格渐渐意识到收购高品质企业的巨大获利空间。1978年受巴菲特邀请,查理加入伯克希尔,两人共事数十载创造了当今世界最伟大的投资传奇。作为沃沦·巴菲特的黄金搭档,查理·芒格有“幕后智囊”和“最后的秘密武器”之称,在外界的知名度一直很低,透明度低,其智慧、价值和贡献也被世人严重低估。


查理神秘的智慧让众多投资者神往。但他在公开场合说的最多的却是:“我没有什么要补充的了”。《穷查理宝典》将老人散落的智慧做了集合,假期再次重读倍感受益。


养成良好的性格、耐心


成功投资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拥有良好的性格——大多数人要么总是按捺不住,要么就是担心过度。成功意味着你要非常有耐心,然而又能够在你知道该采取行动时主动出击。


耐得住,看得透,拿的住。首要是“耐得住”。以前也听过“有的人性格可能天生不适合做投资”类似的声音,当时还不以为然,总觉得是认知不到位的原因。再次看到芒格这段话时,就能发现自己身边有不少朋友就是这样,总是喜欢担心。这家公司这个季度的业绩这么差,会不会跌停?宏观经济不好,市场没有机会了!疫情如此下去,股市没救了!......耐不住性子的人自然也会少读书,或者读不进书,何来细致的调研和全面的分析;面对好公司,自然也很难说服自己去慢慢等待好价格出现慢慢买入;就是拿了好公司,一旦风吹草动,他们也很难一直持有不卖出。


著名投资人马丁在《格雷厄姆成长股的威力》一书中也提到了成功的价值投资者需要一种特有的气质。这种气质实质部分就是芒格说的性格和耐心。


当然芒格也说了,性格和耐心部分来自于天生,也可以后天培养。我们都还是有希望的。


等待好球出现,集中猛击


我们的投资风格有一个名称——集中投资,这意味着我们投资的公司有 10 家,而不是100 家或者 400 家。


我们的游戏是,当好项目出现时,我们必须能够认出来,因为好项目并不会经常出现。机会只眷顾有准备的人。


好的投资项目很难得,所以要把钱集中投在少数几个项目上,这在我看来是很好的主意。投资界有98%的人并不这么想。而我们一直以来都是那么做的,这给我们——也给你们——带来了许多好处。好玩的是,绝大多数大型投资机构的想法不是这样的。他们聘请了许多人,比较默克制药公司和辉瑞制药公司到底哪个价值高,分析标准普尔 500 指数的每只成份股,以为他们能够打败市场。你这样做是无法打败市场的。


我们的投资规矩是等待好球的出现。


认为投资应该越分散越好是一种发疯的观念。我们认为几乎所有好投资的分散程度都是相对较低的。


你需要的不是大量的行动,而是极大的耐心。你必须坚持原则,等到机会来临,你就用力去抓住它们。这些年来,伯克希尔就是通过把赌注押在有把握的事情上而赚钱的。


为什么要集中投资,我经常的比喻是:女朋友太多照顾不过来。


俗话说:不要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但对于投资,过于分散的后果就事与愿违。


分散投资的结果就票太多,结果就是都不了解,或者都了解不深。不了解,了解不深,跟踪不到位,就会遭遇踩雷而躲不及防。


另外,投资最大的风险是决策风险,决策的风险一方面来自于研究理解的深度,一方面是决策的次数。深度和广度是矛盾的,聚焦才会有深度。从概率上说,一个人不可能每次都能决策成功,决策的次数越多,决策失败的可能性越大。古代皇帝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互相了解的又有多少?不了解,就容易出错。


因此我们建议投资者,向芒格学习,不要总是挥棒,耐心等待,等待好球出现的时候用力猛击。即,少做决策,做大决策。


事实也是,单一重仓的股票成为大牛股确实会有运气的成分。也有朋友会说重仓的公司“万一”可能出现的失败结果。在深度研究的情况下,我们建议持仓的股票在一只手以内,以此构建一个金牛股的投资组合,在逐步深入跟踪的过程中,根据估值和公司的业务发展,逐步调仓,缩减持股个数,淘汰弱者,留下最强的选手。


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光靠性格是不行的。你需要在很长很长的时间内拥有大量的求知欲望。你必须有浓厚的兴趣去弄明白正在发生的事情背后的原因。如果你能够长期保持这种心态,你关注现实的能力将会逐渐得到提高。如果你没有这种心态,那么即使你有很高的智商,也注定会失败。


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是那样?为什么市场不认可,或者市场为什么会热捧?多问几个为什么?芒格让我们这样做,其实是为了让我们能够更清楚的认识一家公司。保持对陌生公司或陌生行业的好奇心和立刻进行集中研究、探索的精神,是投资者吃透一家公司必要的特质,也是投资者能力圈逐步扩大的必要条件。


持续学习:不进则退


我还没发现有谁能够很快做到(成为一名伟大的投资者)。作为投资者,沃伦·巴菲特比我第一次遇到他时好得太多了,我也是这样的。所以诀窍就在于不断学习。你应该喜欢学习的过程。


我观察沃伦几十年了。沃伦学习了很多东西,这使他得以拓展他的能力圈,所以他能够投资像中国石油这样的企业。


如果你打算成为一名投资者,那么总会有些投资领域不是你完全了解的。但如果你努力学习,不断进步,那么你就能够保证你的投资都会产生好的结果。关键是自律、勤奋和练习。


那就像打高尔夫球——你必须努力练习。


投资工作的本质就是通过学习提升认知,向同仁学习、向专家学习、向企业家学习、向市场学习,了解当下,通过深度阅读和前瞻思考,深度把握公司、行业发展的逻辑。


投资本身就是投资者的认知变现。这个认知就像投资者存于银行储蓄,ATM机只是一个取钱的设备。如果没有提前存入正确的认知,怎么能从股市里取出钱来呢?这是个小学生都很明白的话题。


世界一直在变,不学习的人会用过去的知识和方法来判断未来的问题。可是昨天的太阳晒不干明天的内裤呀!


错误的金融投资课程:不可盲目吸收


Beta系数、现代组合投资理论等等——大学教授怎么可以散播这种无稽之谈(股价波动是衡量风险的尺度)呢?这些在我看来都没什么道理。我们想要做到的是,用低廉的价格,甚至是合理的价格,来购买那些拥有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


记得是在特朗普发动贸易战之后,中国股市陷入极度震荡和低迷。当时我们在上海受邀参加第一财经的读书分享活动。当时公募的基金经理大多都清仓待业,脸色倦怠。只有少数几位老夹头兴高采烈,当时我们正好是加仓了平安和格力。在我们很兴奋的时候,金融界为什么会一片哀鸣?他们给出的解释是振幅太大,波动太大,贸易战之下对国家宏观基本面不看好,必须清仓等待!巴菲特和他的学徒们可不这么想,他们关注的焦点永远在公司,他们的头脑比较简单,就是要在价格便宜的时候,多多买入优秀的公司。


说实话,我也在人大金融系读过一点书,学了让人头皮发麻的Beta理论,现代投资组合理论,这种脱离公司基本面纯粹谈波动、对冲的内容本人实在无法恭维。学这些有什么用呢?还有同学说读完书要掏钱买股票实战一下。我说这些知识或许在大型金融机构设计金融产品时可以用到,投资实战还是算了,看住自己的钱包最要紧。


无论如何,华尔街的知识体系还是全世界的主流。上流的政策制定者也大多受此毒害。所以我们看到一些莫名的政策也见怪不怪。


12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