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高善文:关于中国通货膨胀形成机制的几点观察

张咏 大佬时光 2022-10-19 21:48 599090人围观


第二段的话大概是从2004、2005年前后,一直大概到12年,一直大概到11、12年,在这七八年的时间里边,农民工工资经历了爆炸性的增长,所谓的爆炸性的增长是指的不仅农民工收入水平快速上升,而且农民工工资的增速节节上升,农民工工资不仅是水平快速上升,而且他的年度增速一直在快速工资不仅是水平快速上升,而且它的年度增速一直在快速上升。

比如说的话大概在2004、2005年的时候的话,农民工工资的增速可能有接近10%,但是11年12年的时候,农民工工资的增速超过了20%,农民工工资的水平经历了爆炸性的增长,工资的增速在那七八年的时间里边经历了连续的加速。

实际上在2008年前后,我们基于其他的一些研究断言,中国经济的话已经走过了刘易斯拐点,相对低成本的比较稳定的廉价的农民工劳动力的话已经不再可得。

然后农民工的话在迅速的走向非常的短缺,基于其他的一些证据,那么基于更广泛的证据,这一结论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实际上在这七八年的时间里边,农民工工资连续加速上升的背后,主要并不是因为经济的加速,而是因为经济经过刘易斯拐点以后,在农村之中剩余劳动力的快速的下降,但是农民工工资的加速在2012年以后基本上戛然而止,随后的话农民工工资就进入了一个工资的绝对水平继续上升,但是工资的增速连续下降到2000。

15年16年以后相对稳定下来,但是公司的增速在2012年以后连续下降,而这一变化就是我们刚才所提到的断点,我们刚才所提到2012年、2014年之间,在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上又再次经历了一个断点,这一断点与它几乎同时发生了另外一个事实,是观察农民工市场的公司的增速从连续的上升的话转入了连续的下降,至于转折点就在2012年前后,那么农民工工资的第三个特点是什么呢?

第三个特点就是说我们去研究农民工的工资与城镇的职工的平均工资水平进行对比,就是我们把农民工的工资作为分子,把城镇职工的工资或者是人均的工资水平作为分母,我们去计算这个比例。

我们看到14、15年以后这一比例基本上稳定下来,而在此前的话有几年的时间里边,这一比例的话经历了猛烈的上升,但是14 、15年以后这一比例基本上稳定下来,一直到现在的话,这些比例都是大体稳定的,也许还有一点点下降,但是跟此前的模式相比显然有非常大的差异。

那么我们对这些数据的解释是什么?我们对这些数据的最重要的解释是中国大概在05 、06年前后经过了刘易斯第一拐点,大概在13年前后的话,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快速的消失,农村的劳动力甚至包括在农业领域继续从事生产的劳动力,这一市场与城市的劳动力市场完全融为一体。

现在的农民工的工资相对城市人的平均工资而言的话,它的占比大概在百分之八十出头一些的水平,但是如果考虑到比如说受教育水平的差异,人力资本的差异等等的话,这一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应该是可以理解和可以解释的,而特别重要的是在这7、8年的时间里面,这一比例是比较稳定的,我们认为最重要的一个结构变化是中国经过第一拐点以后,经过几年的快速上升以后,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所谓的在农业生产,在食品部门生产,这种边际的产出显著低于在工业和服务业中的产出,这一现象的话在13年14年以后消失了,农村的劳动力在14年以后与城市的劳动力、市场完全融合为一体,一个农业劳动力他所能够获得的工资水平在城市之中主要取决于他的受教育的程度,他工作的辛苦的程度,工作面临的风险等等的因素,而不是由于他的农民工的身份。不是由于与这些身份相联系的,劳动力的供应极其充足,从而使得的话工资水平没法上升,而且这些影响的话波及到了继续生活在农村,在农业或者是食品部门从事生产活动的劳动力。

可能有些农民可能并没有离开农业去城里打工,但是它在农业生产之中,它在食品的生产之中的话,它的劳动力的话实际上是有一个影子工资的。他从事农业生产,他说他会获得一些收入,收入的话,即便它是自己的耕地,它是会获得一些影子工资。

至于影子工资的数字,至于影子工资的水平与他在城里打工的工资水平是一样的,与城里的一个劳动力他付出同样的劳动,同样的技术复杂程度,同样的辛苦和危险程度,他所获得的工资水平考虑的城市和农村之间生活水平生活成本的差异应该是一样的。道理很简单,因为如果这种差异继续存在的话,那么劳动力的话继就会继续从农业生产部门的话向城市去转移,而这一转移的过程的话,会使得我们刚才所看到的这一结构的特征的话,不那么明显的表现出来。

观察农民工工资,把它跟城市劳动力对比,我们所想讲的是2012年以后在劳动力市场所发生的最重要的结构变化是经过刘易斯第一拐点以后,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是剩余的劳动力开始剩余量开始下降,劳动力开始稀缺。那么13、14年以后,这种稀缺这种剩余已经完全消失,城乡劳动力市场的话基本上已经融为一体,即使你在农村从事农业和食品的生产,那么的话你的影子工资与在城里打工考虑的生活成本的差异是一样的。

实际上我们去研究互调数据的话,在这几年的时间里边,在农村地区工作的,在农村地区工作的农业劳动力的工资的涨速,比城市职工的涨速,在农村地区工作的,他们的一个工资收入的涨速实际上还要略快一些,这个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民不见得愿意外出打工,因为外出打工在家里的区别没有那么大。

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我们观察农村居民的一个支出行为,所谓的支出行为就是在他的生活消费之中有多少是用现金购买的,有多少是不需要现金,那么如果不需要现金,它来自哪里?简单的来说主要就来自于资产自用。

比如说他自己有农舍有房子,然后他自己租自己的房子住,那么这部分消费开支的话就不需要现金,比如说他自己种菜种粮食,然后这一部分的生活开支的话,他不需要用现金,比如说他自己从事一些包括食品的加工,包括一些比如说家庭用工服务等等,并不见得的话都是需要现金的开支。

那么在这种支出之中,非现金的开支占比越大,越说明他的一个生活方式越接近于自给自足,越接近于自己生产来自己消费,当然它不是一个严格的自给自足,应该是100%,他总是要从事一些交换的,他需要购买电力,他的甚至也需要购买手机,他需要很多的工业品,完全的自给自足是不可能的,但是在生活消费之中泛泛的来讲,他用他的非现金类的支出的占比越高,它相对来讲就越接近于自给自足。它现金类的占比越高,它相对来讲的话就越接近于参与到了一个复杂的生产和交换体系,它的一个生产行为消费行为经营行为成为一个复杂和庞大的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的一部分。

那么我们看的话为什么这个数据还有断裂,是我们研究完以后倾向于认为的在2013年前后的话,统计部门的话调整了计算的口径,这一口径的调整使得前后的数据之间出现了一定的断裂,但是我们相信用同口径来看,它所显示的数据趋势是没有问题的。

我们看到在1980年的时候,对于一个农户来讲,他在生活开支中大约一半是不需要现金的,在94、95年的时候,这些比例可能差不多也要有40%,在2012年的时候比例下降了10%,如果用新的口径的话,这些比例差不多是20%。

一个农户的话,它大概有80%的生活类的支出都需要去购买,都是现代市场体系的一部分,我们刚才考虑的是农民工的工资,在这里考虑的是他的生活和消费行为,那么这一比例的含义是什么?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