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高善文:关于中国通货膨胀形成机制的几点观察

张咏 大佬时光 2022-10-19 21:48 580263人围观


那么这一结果在很大程度上也质疑了这样的假说就是农产品价格的上升主要来自于农业生产资料所造成的一个成本的传导。

实际上如果我们仔细的去想的话,还有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升所推动的农产品价格的上升,它会不会有这么高度的同步,这本身的话也多少有一点问题,但是我们紧接着进一步去分析这些问题,那么用成本传导的角度去理解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在我们刚才所进一步报告的证据之中,这一解释至少是不完整的,至少它不能够解释我们所看到的数据最关键的一些特征。

也许他多少有一些关系,我也相信他多少有一些关系,但是至少这一解释是不完整的。

实际上,如果我们用5年或者是10年的跨度去讲,也是农产品的价格的话,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去解释它,可能是最可靠的和最主导性的解释。但是如果我们要在年度、月度或者季度这样的频率上去解释农产品的价格,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解释,相对来讲是一个比较次要的因素,至少他的解释是非常不完整的。

那么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就来到了第三个假说就是农产品价格的波波动来自于通货膨胀预期,或者用行话来讲就是来自于惜售。

它的一个假说的基本的想法是这样的,就是当农户观察到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升以后,它产生了通货膨胀预期,他觉得农产品价格也会涨也该涨了,在这个时候他就要增持存货,他就要在市场上去惜售,去减少销售,去增值存货。

而这一减少销售和增值,增加存货的行为,在市场上立即造成了供应紧张,在农产品的需求相对比较稳定的条件下,吸收和供应的下降,迅速和立即的导致了农产品价格的上升。

第三个解释的话就是所谓的通货膨胀预期传导机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升,导致农户产生了农产品价格也会上涨的预期,这种预期导致农户会惜售,减少了供应的减少,导致价格立即上升。

因为需求对价格的弹性非常小,所以供应的下降导致价格出现幅度很大的一个上升,而价格幅度超越生产资料价格的上升,导致了农户在这段时间里边可支配收入的上升,或者是来自于农业经营的一个收入的上升,而价格下降过程的影响是一样的。

那么这一解释的话,在早年的时候是由北京大学的宋国青教授所最早倡导的,他在90年代分析在94年95年那一轮通货膨胀的时候,就一直倡导这样的解释,倡导通货膨胀预期的解释,倡导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农户存钱不如存粮,因为从前通货膨胀贬值了,所以存粮增加了粮式的存储,进而导致了市场上供应迅速减少,导致了价格的迅速上升。这一解释应该说是非常有洞察力的,但是在很长的时间里边不能得到很广泛的接受。

但是我们确实倾向于认为这一解释是非常重要的,能够解释很多很关键的证据。

在这个证据链上我们可以设想的一个情况,中国经济自身景气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但是全球经济的景气有很大的上升,或者是能源价格石油等等的上升,导致工业品价格大幅上升,工业品价格大幅上升,导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升,导致农户惜售,农户惜售迅速的导致农产品价格的上升,这样的一个链条,实际上是可以考虑出来的。

而这种链条实际上完全基于中国自身的作物的封建或者工业自身的一个良热来解释是非常难的。而我举这个例子想说的不仅是一个理论上的可能,而且中国在2000年2001年那段时间里边的经历的短暂的一次景气的上升,最主要的渠道不是来自于中国自身经济景气的变化。

但是通过房地产预期这种假说有没有更可信的排他性的可以做结论的证据,那么我们在2009年前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虑,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证据,这一重要的证据就是我们去观察中国农产品之中的不同的分类,不同的细项,比如说鲜菜、蔬菜、鲜果、鸡蛋、干鲜粮食等等,就像我们看在这里所看到的一样,我们用它和工业品价格,或者我们这里计算的是第二产业GDP缩减指数,实际上它跟工业品价格是高度同步的。

我们把我们去计算食品之中不同分类的不同分类的细项的食品价格与工业品价格,或者是第二产业部门价格指数波动之间的相关系数。我们的话很容易看到的话,有一些领域相关系数非常的高,有一些领域的话相关系数非常的低,相关系数高就表明他们联系很紧密,相关系数低的话,说明两者之间没有太大的联系。

那么如果我们去观察这个表,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是什么呢?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在左侧相对相关系数比较高的这些农产品,相对相关系数比较高的,这些农产品相对都是比较方便存储的,从而方便进行存货调整。而相对在右侧的这些分类,都是相对在物理属性上难以比较难以进行存货调整。

所以的话我们报告这个证据想说的是,如果通货膨胀预期和存货调整是一个重要的机制,那么有些农产品由于物理属性的原因,它很难进行存货调整,那么这种农产品价格的波动跟工业景气的波动之间就没什么关系,而一种农产品如果它非常方便存储,那么它的波动跟工业品价格之间的波动的联系就更紧密。

那么如果通货膨胀预期和存货调整是一个可信的机制,那么我们一定可以做出这样的预期,因为有些农产品比如说鲜菜它很难做存货调整,然后他在田里你不种它过几天它就长得太老了,它不新鲜了,并且它一旦采割以后,它必须立即的卖掉。

而另外一些农产品,比如说粮食它存一年两年可能问题都不大,那么由于这种物理属性的差异,那么如果存货调整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机制,那么越方便存储的它与整个宏观经济景气与工业景气的联系就越紧密,越不容易存储它的联系就越松散,这个是基于通货膨胀预期之中的话,可以做出的非常重要的一个预测。

而这一预测的话基于农业生产成本的解释,基于天气的好坏等等的解释都是很难做出的,但是我们看到这一预测,在数据上多多少少是能够得到验证的。

比如说我们看干鲜瓜果,所谓的干鲜,比如说核桃,然后再看,鲜果比如说西瓜,干鲜瓜果显然比鲜果更方便存储,但是干鲜瓜果与工业经济的联系程度就是比鲜果要更紧密,而一般的蔬菜就是比鲜菜更紧密,而鸡蛋就是比鲜果和一般的蔬菜更紧密,而粮食的话它跟干鲜瓜果是差不多的,它的鸡蛋更紧密,可能很多人会很好奇,那么猪肉如何存储呢?

在现在的条件下,猪肉的存储方法有冰箱有大规模的冷冻存储设施,另外实际上,猪肉的存储的另外一个重要的渠道就是通过延长出栏,在行业领域叫压栏,这是我跟我的以前的同事学习的一个名词,叫压栏。

当生猪已经可以出栏的时候,如果生猪的价格涨得很快,那么农民它可以延迟生猪的出来,延迟生猪的出栏,比如说他可以把生猪的出栏推迟两星期,在这两星期里边,它可以只为生猪比较少的饲料,但是生猪是不掉标的,但是这些比较少的饲料的成本相对比较低,但是在这段时间里边,生猪的价格的涨幅可能足够大,足以复购覆盖这个成本。

而实际上他将生猪的出栏延长两星期的操作上并不是很困难,但是的话延长两星期所造成的生猪供应的下降是非常剧烈的。

因为我们知道中国,生猪从小猪到出栏,平均的周期的话大概是150天,所以如果你延长两个星期的出来,市场生猪的供应会下降10%,生猪供应下降10%,对市场的冲击是非常大的。

然后水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是类似的,反正在水里然后多养两天问题不是特别的大,但是鲜菜西瓜等等不属于这个情况,那么这个是我们第一个方面的证据。

第二个方面的证据,我们再来报告这些产品的价格与我们刚才所讨论的工业品价格的弹性。所谓的弹性就是这些工业品的食品的供应下降以后,它的价格就会涨上去,那么它的价格的涨幅跟价格涨幅之间的关系。

那么我们也看到,对鲜菜这些相对不方便存储的来产品来讲,他们的价格弹性非常的低,而在左侧的话相对比较容易存储的领域,这一弹性明显的要更高。

比如说鲜干鲜瓜果就比鲜果更高,那么菜就比鲜菜更高,就是这一模式,相对于相对存货调整的解释而言,也存在着比较大的一致性,而在相关系数上的一致性是非常清晰的,而这一模式是很难用疫病天气的风险以及生产成本的传导来解释的。

那么在这样的条件下的话,我们就得到了对中国通货膨胀形成机制第二个非常重要的观察,在1996年到2012年,中国经济迅速开放以后,非常长的时间里边,中国的通货膨胀主要就是食品的通货膨胀,非食品的通货膨胀是可以忽略的,中国的通货膨胀主要就是食品部门的通货膨胀,将这两者之间联系起来的渠道存在成本的渠道,但更重要的是通货膨胀预期和存货调整的渠道。

而工业品价格的波动有中国自身经济供求平衡和景气起伏的影响,但是同样存在全球经济景气起伏的影响,存在地缘政治的影响,也存在美元汇率升降的在一段时间之内,如果它的升降幅度比较大的话,对工业品价格对商品价格也会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那么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就总结了从1996年到2012年中国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

我们看到这一通货膨胀形成机制,具有很多独特的特点,它主要由食品来驱动,食品的背后是通胀预期,食品的背后是工业品的景气,工业品景气的背后是石油是商品,10美元汇率是全球经济的景气,当然也包括中国自身的景气。

那么而这样一些特点,即便不是中国所独有的,至少的话如此强烈的如此独特的特点,在现代的比较发达的西方经济体制中,比如说我们研究日本的通胀,研究美国的英国的通胀,他都没有这么强烈的这么明显的特点,也许它的工业品价格与中国同步是一样的,但是的话对驱动它的一般消费物价而言,工业品价格对驱动一般消费物价的影响远远没有这么大,它对驱动食品价格的影响是很有限的,对驱动食品之外的所谓的核心通胀的影响也是很有限的。

对它的核心通胀而言,它自身经济的景气劳动力市场的粮热等等的影响,相对来讲显著的要更大,而食品价格在一定程度上的话是一个噪音,而这些特点的话都是中国自身的数据之中的话是没有的。

所以我们研究通货膨胀,我们通常说宏观经济的良热,经济的景气,总供求的平衡,产出缺口,包括货币的供应这些教科书上的理论的话,毫无疑问都是正确的。

但是当我们用它来分析,比如说1996年到2012年中国通胀的时候,实际上这些分析都不见得能那么好的去解释数据的变化和它的关键特征,用中国自身的产出缺口去分析工业品价格的波动,在理论上和在实践上都是不充分的。用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景气,经包括总供求的缺口去解释食品价格,实际上也是非常不充分的,甚至它是最不重要的因素。

当我们去观察和分析中国通胀的时候,观察我们需要提出和展示一些重要的模式,这些模式的话对我们理解和预测通胀的趋势,进而理解和预测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些方向性的变化,在操作层面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泛泛的基于产出缺口,货币供应等等去解释它渠道上不是那么容易说清楚,把中国的货币供应去解释全球工业品价格的波动,在传导渠道它也渠道上也是非常不容易说清楚的,包括如果去中国的总供求的产出缺口,去理解中国的非食品的核心通货膨胀,那么在我们研究的这段时间,非食品的核心通胀只有0.7%,它总体上是处于大多数时候是处于严重通缩的状态,这个显然也是不符合大多数人的直觉的观察的。

所以在这些层面上,我们需要提出一些更合乎中国实际的一些通货膨胀的形成框架。紧接着我们下来的话进入我们第三个话题,就是中国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