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有这样历史上的一致性,我们继续把这些数据作为基础,用它来预测到2030年、到2035年,中国经济的表现将会是什么样?
尽管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总体在减速,但是这一减速还没有完全结束,我们合理的经济增速也许会下降到4.5%-5%之间的时候,基本上稳定下来,也许稳定到接近2030年,随后经济再经历一轮减速,那一轮的减速意味着我们的经济增速最终会回到3%左右的水平。
我们以现在这一结果为基础,以东亚其他国家经济发展的模式为基础,去对我们未来的经济增长进行预测,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大致的结果:
在这个表上,我们把它区分为很多的情形,一些是保守情形,一些是乐观的情形,还有一些是中性的情形。 中性情形是我们认为的大概率情形。
保守情形是以这一模式为基础,我们认为对中国而言一定会做到的,在这些保守情形下,我们进一步留了一些余量。
乐观情形是以这一历史模式为基础,我们认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中国会比这些模式表现的更好,我们尽量向乐观方向去调整一些假设,从而得到一个乐观情形的数值结果。
我们把这几个结果都放在这个表上做一个具体的报告,作为对比,我们把美国的GDP的现价,美国的以及中国的人均GDP,以美元为基础都做了一些报告。 节点一 最快2021年,最慢2022年 中国会跨入高收入国家门槛 对于这一结果,我们要讨论几个节点:
第一个节点,以我们的估计为基础,快就是2021年,慢是2022年,中国就会跨越高收入国家门槛,正式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
这一结果比大多数人的估计和认定的结果要明显更早,此前普遍的看法是中国在2025年会跨越高收入国家的门槛。
但根据我们的计算,存在一定的可能性,在2021年,我们就会跨越高收入国家的门槛,但即便2021年我们没有跨越门槛,我们离这个门槛也会非常近,但在2022年,几乎非常确定的,我们会跨越高收入国家的门槛。 从1979年改革开放开始,中国从一个一穷二白的低收入国家,经过40多年的努力,连续的增长,成功跨越高收入国家的门槛。从任何角度来讲,这都是一个特别了不起的成绩。
从中国人自己的语境下来理解,什么叫高收入国家的门槛? 从两个角度来理解:
一个角度,这就是我们所定义的全面小康。
很多年以前,我们定义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在2021年,我们要宣布取得了全面小康的决定性胜利,但也是在这个时候,我们看到中国跨过了高收入国家的门槛。 换个角度来讲,所谓的高收入国家门槛,在中国人的语境的定义下,就是我们的全面小康。
另一个角度,所谓的高收入国家的门槛就是,别人觉得你有钱了,自己觉得自己没钱,这个就是(刚跨入)高收入国家。如果别人觉得你有钱了,自己也觉得自己有钱,这个就已经是在高收入国家里待了很长的时间。 当我们刚刚跨越高收入国家门槛的时候,回头看一看,我们很多农民的人均收入还这么低,好多人月均收入不到3000块钱,但在统计数据上,我们已经是一个高收入国家了,别人觉得你有钱了,自己觉得自己没钱。 节点二 中性情景假设下 2030年中国GDP总量会超过美国 第二个,在中性的情景假设下,2030年的时候,中国GDP总量会超过美国。
我们认为,在2030年的时候,中国GDP总量可能会超过33万亿美金,美国GDP总量也会在这个区间附近,但是会低于这一水平。 有一些乐观的估计,认为2028年就有可能实现这一追赶和超越。我们也不否认这种可能性,但是我们认为,2030年是一个中性的估计,在最保守的情景下,2035年中国市价计算的GDP总量也会超过美国。
在最保守的情形下,2035年中国GDP的现价总量会在41万亿美金,美国在那个时候不会超过40万亿美金,在那个时候中国的GDP总量也一定会超过美国。
所以在走向2035年的中国经济,将是我们正式跨入高收入国家的时代,也是中国的GDP总量比较确定超过美国的15年。
中国GDP总量超过美国,从很多层面上来看,毫无疑问会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
非常公平客观地说,即使中国的人均GDP总量在2030年超过了美国,那个时候中国的人均GDP也只有23,000美金,美国的人均GDP接近10万亿美金,中国只有美国的1/4,在人均收入水平上,我们仍然有非常大的差距。 但尽管如此,由于总量非常确定的超越,而且这一超越后,在很长的时间里,在可以预见的非常长的时间里边,中国都会始终维持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的位置。
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冲击,包括对于世界经济格局,世界经济秩序的影响,都将是非常深远的。
这也将是19世纪末期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以来,世界经济格局所发生的一次非常重大的影响深远的变化。 我们现在知道的国际经济秩序和国际经济规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下,以美国的利益为中心和基础、以美国的价值观为中心和基础建立起来的。 但是随着中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国际经济秩序和国际经济规则在很多层面上会不可避免的经历调整,这些调整毫无疑问会有非常广泛的影响。
我在这里只举一个具有八卦意义的价值。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国际经济秩序有一系列的支柱,其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创立和存在是重要的支柱之一。
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章程之中,我们有查阅过,这些情况应该是比较确定的。根据美国人当初对这一章程的设定,这一章程明确规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总部设在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这是因为1945年的美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的接近一半,也许还多一些。 当时的美国无法想象未来会存在经济总量比美国还要大的经济体。 所以它在设定章程的时候没有明确的规定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总部必须设在华盛顿,它规定必须设在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因为它没法想象会出现一些其他的情形。
但是到2035年,就是不到100年甚至不到90年,这种情况出现了。
这种情况出现的话,要么就需要修改章程,要么就需要去搬迁。
我们在这里只是举了一个很小的例子,通过这个很小的例子我们想说的是,国际经济规则和国际经济秩序反映了美国的利益和价值观,但是随着局势的变化这些情况势必要经历很多的调整。 跨越高收入国家是什么样的概念? 先看看什么是高收入国家门槛 接下来把话题转入另外一个跟我们比较相关的话题,就是所谓的高收入国家这一话题。
一方面,我们刚才讨论了,大概是2021年最晚2022年中国会跨过这一门槛。
中国跨过这一门槛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我们刚才在一定程度上把它放在历史的背景下做了一个描述。 接下来,我们把中国跨越高收入国家门槛这一事件放在国际的背景下来做进一步的描述。 第一步要讨论的就是,什么是高收入国家的门槛?
我们对高收入国家的门槛做了一个简单的回顾。
高收入国家的标准是世界银行在80年代末开始定义和推出的一个标准,它以人均国民收入为基础,规定了一个现价美元的人均国民收入,你超过这个收入就是高收入国家,低于这一收入就是中高收入国家或者是中等收入国家。 那么这一值是怎么定义出来的呢?
我们也不是特别的清楚,但是这一人均收入的标准每一年都在调整,有的时候往上调,有的时候往下调。
现在它的标准是21,500美金,2021年有可能会调整,甚至可能下调,因为疫情等等的原因。
调整的标准是什么,我们也不是特别的清楚,但是它是一个变化的数值,它是以人均国民收入的现价美元为基础定的一个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