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保利协鑫 灿烂历史 协鑫是中国最大的非公有制电力控股企业,也是全球最大的光伏材料制造商,业务涉及各类发电、光伏材料多晶硅及硅片、系统集成,以及油气开发等。 在这些工厂中,有两家堪称世界之最。这两家分别是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能硅业”)和江苏协鑫硅材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协鑫硅片”)。实际上,两家公司仅一墙之隔,前者已是全球最大的多晶硅制造厂,后者则是全球最大的硅片提供方。 这两家公司共同隶属于保利协鑫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保利协鑫”)。它们在行业中的地位,铸就了协鑫“硅王”的称号。 保利协鑫执行总裁朱战军在接受本刊记者独家专访时称,预计2015年公司的多晶硅产量将超过7万吨,国内占比近半,全球占比约四分之一;硅片产量达到14GW,全球占比约三分之一。 自协鑫2006年杀入多晶硅行业后,市场上多晶硅的价格一路上扬。2007年,多晶硅的价格突破300美元/公斤,毛利率高达70%。 超高的毛利率让协鑫尝到了甜头。2007年8月,又按照万吨规划在中能的工厂内增加一条1500吨的生产线,产能扩大一倍。 让人没想到的是,多晶硅价格在2008年继续疯狂,一度高达400美元/公斤。超高价格也让协鑫挣得盆满钵满,当年中能的税后利润就达25亿元。保利协鑫风头无亮,连续霸榜光伏行业企业市值榜激进扩产之路,高杠杆导致协鑫走向绝境由于前些年国家的补贴政策,使得保利协鑫其前些年大幅度扩张技术上并不占优势的产能。 2012年,保利协鑫多晶硅的产能为37055公吨,到了“531”新政的2018年,该公司多晶硅的产能跃升至61785公吨,增幅为66.74%。随着新疆多晶硅项目首期已于2019年上半年全部投产,释放年产能48,000公吨,使保利协鑫2019年上半年总产能上升至11.8万公吨。 保利协鑫事业最高峰时,高负债大量激进投资光伏电站及房地产,在531新政后,光伏电站同样面临政策性补贴拖欠,巨额资金的占用,导致在单晶硅技术崛起时,保利协鑫没有资金投资现金产能,转身困难,最终走向绝境 2019年上半年光伏材料售价大幅下降影响,以及高额的营业开支和融资成本拖累,保利协鑫业绩仍然承压。2019年上半年,保利协鑫又回到了如2012年的巨额亏损,报告期内由盈转亏,亏损9.98亿元,营收也下降了10.3亿元 2019年上半年,保利协鑫能源报告期内的短期借款高达283.86亿元(人民币,下同),远高于港股其他光伏企业的短期借贷规模,可想而知保利协鑫的短期偿债压力之大,而长期借款方面,保利协鑫能源以340.48亿元的长期借款规模“雄踞”光伏企业长期借款排行榜榜首。借款如此高,造成保利协鑫能源的资产负债率达76.47%,而光伏行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50%左右。 531新政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2018年5月31日,国家发改委、能源局、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2018年光伏发电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旨主要是三点:暂不下发普通电站指标、项目规模限制在10GW以内以及上网电价补贴每千瓦时降低0.05元 “531”的新政使得火热的光伏行业一下子掉进了冰窟。悲观情绪在整个行业蔓延,整个行业出现“破产潮”,生产线停摆、开工率不足成为常态,企业停产、欠薪、放假等消息也此起彼伏。 保利协鑫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吃到了当年国家大力发展光伏行业的契机,借助政府补贴,吃补贴红利,大量推进成本落后产能并在下游电站领域激进投资。并且管理层故步自封,对新技术关注严重不足,在531新政之后,光伏行业遭遇政策性补贴拖欠,直接造成资金链断裂,想转投新技术都无法实现。 04 汉能 锚定薄膜太阳能电池路线 在转战光伏之前,李河君主要做的就是水电生意,最得意的作品就是比葛洲坝水电站还要大10%的金安桥水电站,这座世界上最大的民营水电站被视为汉能的印钞机,每年稳定贡献数十亿的现金流,这也是汉能斥资百亿,豪赌薄膜底气所在。 对技术一窍不通的李河君,觉得薄膜的成本和转化率问题统统可以靠技术解决,所以才放弃拥挤的晶硅赛道。事实上,当初李河君在选择技术路线时,内部有人提出过一个想法:在汉能旗下的水电站旁边建晶硅厂,利用电价优势,碾压竞争对手,赚快钱,但被李河君否决。 成立不到两年时间里,汉能在全国跑马圈地,成立了九大制造基地。2011年,通过资本运作控制了在香港上市的设备厂商铂阳太阳能(后改名为“汉能薄膜”),打开了融资渠道,然后在不到1年时间里收购了三家海外薄膜太阳能公司。李河君认为,这些收购都是成功的抄底:“全球700多家光伏公司、最领先的薄膜技术都在我们的数据库里,我们选中了其中5家并购对象,只要掌握它们,全球的薄膜技术制高点就被我掌控了。 2012年10月10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光伏产品征收34%到47%的关税,与此同时,欧盟正式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当时,欧洲是中国光伏产业最大的出口市场,占70%左右,美国占10%,一时间,所有人都如临大敌。 当年11月,央视《对话》栏目为此专门做了一期节目,名为“光伏血战的秘密”,请了通威、协鑫以及汉能集团三家公司的一把手讨论,整个过程,只有汉能创始人李河君最放松,聊至投机,还情不自禁翘起了二郎腿。原因不难理解:当时“双反”针对的是晶硅产品,而汉能做的是薄膜,毫发无损。 过分超前的想法 李河君认为光伏产业的未来不是位于西北沙漠里的集中式电站,而是一个个的屋顶以及无数的生活场景,他的终极目标是让14亿中国人用上汉能的“薄膜全家桶”——用汉墙和汉瓦来盖房子,开着汉能的太阳能汽车上班,背着汉包去出差,夏天还可以躲在汉伞下乘凉。 对技术的不重视以及赌性 在晶硅与薄膜技术路线的大赌局中,晶硅大获全胜,李河君曾经的“121计划”(到2020年,汉能收入一万亿,市值两万亿,盈利一千亿)早已沦为泡影,只留下了一个落寞的背影和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要么我们死掉,要么伟大。 2015年5月20日,因为被质疑存在大量关联交易,涉嫌操作股价被香港证监会调查,汉能薄膜发电股价一天暴跌近50%,20分钟之内市值蒸发1400多亿港币。 此后,汉能进入长达4年的停牌期,李河君也没能摆脱光伏首富的宿命:2019年6月,汉能薄膜正式从香港退市。在这之后,汉能的业务并无多大起色,资金链持续恶化,频频陷入欠薪欠债风波,”现金奶牛“安桥水电站也被拍卖,汉能回A也遥遥无期。 05 复盘后的总结 复盘全球光伏发展近20年历史,光伏行业各环节龙头均出现被颠覆的现象,其中技术周期是重要因素之一,而且每轮技术周期过程中,新龙头均创造巨大的超额收益,因此历次光伏新技术出现均引起市场巨大关注 但行业和企业经营是复杂的,技术周期诚然加剧了公司经营的风险,但龙头快速迭代的核心因素仍然是企业的经营层面,比如扩产节奏、专业化和多元化选择、资产负债表质量和现金流把控。 以单晶替代多晶为例,可以看到技术替代是有过程的,在2017年单晶份额快速提升之前,单多晶龙头毛利率差别不大,而且多晶硅片龙头在单晶方面也有布局,但多晶龙头没有利用自己的产能优势扩大单晶布局,其原因更多的是企业投资决策偏差和现金流的限制。 真的别觉得隆基就是靠蒙对了技术路线才成功的,确定单晶路线,单晶没人要,隆基没办法,自己买了组件厂乐叶,自己推单晶组件,并且免费给行业共享PERC单晶电池技术指标,推动全行业转向单晶,金刚线切割研发,一年允许亏4000万,扶持了美畅新材,在金刚线技术领先,并且自己砂浆线切割有明显成本优势的时候,果断计提资产减值,放弃砂浆线路线,全面转向金刚线切割。并不是单晶这个路线成就了隆基,而是隆基成就了单晶路线,再对比隆基管理层和我上面说的几家公司,就知道想颠覆隆基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管理层自己不作死,一直在努力,哪那么容易颠覆。 研究变化快的行业,多看看之前的公司是怎么失败的,特别有启发,实际上好好看一下之前的光伏龙头衰败史就会发现,从来没有一个光伏龙头单纯是因为技术变更失败的,技术变更只是催化剂,前面失败的龙头全是自己经营出现巨大问题。 我这里只是简单分析下之前光伏行业的龙头是怎么衰败的,观点不代表隆基就一定安全,但安全与否,要看管理层的决策和公司的根性,这个需要自己跟踪,但是分析过往,再对照隆基的现在,会让人放心,至少隆基目前没有出现以上曾经的光伏王身上的问题,但持续的跟踪和研究,还是不能中断。
原作者: 蓝色双子
来自: 雪球
我有话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