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一说到光伏,不明真相的群众,特别喜欢说一个问题,就是这个行业技术变动快,前面的龙头全都不得善终,保利协鑫,无锡尚德,赛维LDK,汉能都是被人弯道超车按在地上摩擦的。 然后线性外推,就会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光伏行业,龙头是最危险的,排在后面的是最安全的,只要是龙头,不管做了什么,那都是等死的节奏,因为技术路线变动快,所以旧不如新,因为技术变动要换设备,所以之前没设备的投入最小,有设备的全是沉没成本。具体到现在的龙头上,隆基也危险,也会被不知道从哪个草丛跳出的大汉一把打到,所以行业里天天流传哪家公司要干掉隆基。 理由言之凿凿,隆基只不过是蒙对了单晶技术,后面别的厂商做对了新技术,隆基就得死;隆基资产包袱重,只要转新路线,就损失利润,隆基就得死;隆基是龙头,龙头都保守,有新技术也不敢上,但后面的厂家没有包袱,努力研究新技术,瞅准机会一把上去,隆基就得死。 既然,光伏行业技术路线变更快,行业龙头更迭频繁,那么我们不靠想象,多去研究研究之前的龙头是为什么死掉的,是不是对现在有更多的参考意义呢?所以我好好看了看光伏行业之前的龙头到底是怎么衰败的。 01 无锡尚德 灿烂历史 25岁时,施正荣留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师从国际太阳能电池权威专家——马丁·格林教授,1991年施正荣以优秀的多晶硅薄膜太阳电池技术获得博士学位。十年后,他带着自己成熟的光伏技术(技术资料体积3立方米)与40万美元回国创业,辗转多个城市,寻求资金和政策支持。 为了找启动资金,37岁的他带着一个**包和一台笔记本电脑,顶着烈日走访上海、大连、杭州、无锡以及老家扬中,拜访政府和VC,每到一个地方,他都会对着50多页的PPT滔滔不绝讲上几个小时,PPT主题很微商:“给我800万美元,还你一个世界第一的企业。多数行业政府官员及VC,都觉得这人是个骗子。最后是无锡市原经委主任李延人想尽办法帮助了施正荣,施正荣的光伏梦,得以落户无锡,创立无锡尚德,主要从事光伏电池与组件生产。 此时,施正荣已经38岁,而他的尚德之路才刚刚开始。随着光伏产业的大幅扩张,接下来施正荣经历了风光无限的黄金岁月,2005年,施正荣的尚德电力公司在纽交所上市,2006年尚德电力的股价超过每股40美元,43岁的施正荣以23亿美元的财富,问鼎当年中国首富,他也开始全力打造他的光伏帝国,2010年,尚德的产能达到全球第一。 尚德电力成为第一家在纽交所公开上市的中国民营企业,还被华尔街称作“光伏界的微软”。老板施正荣更是名利双收。回国后,他成了征服海外资本市场的英雄。短短几个月后,他以186亿身家成为中国新首富。这个看似司空见惯的财富故事,加上两个时间限定后,便显得“疯狂”起来——从成立到成为世界光伏巨头,尚德只用了4年;成为中国首富那天,距离施正荣决定归国创业,还不到6年!而彼时的隆基,只是尚德数家供应商中微不足道的一家。 个人的膨胀 2004年扭亏后,施正荣打响了财富“保卫战”,将那些曾经帮过他的人一个个赶走。第一个遭殃的是施正荣创业路上最重要的伯乐——公司第一任董事长、无锡市原经委主任李延人。尚德2004年的净利润是1980万美元,可李延人走时,只带走了一百万现金和一辆开了几年的奥迪A6,并没有得到一分钱的股权。第二个是在施正荣最难的时候帮他的国有股东。公司上市前,施正荣以技术为筹码,大费周章地清退了75%的国有股份。 到了公司上市那天,他又说:“从此以后,我再也不会去挣一分钱,我就花钱。”他给自己买了近十辆顶级豪车,包括三辆雷克萨斯、一辆宝马、一辆奔驰S600、一辆顶级宾利、一辆路虎、一辆沃尔沃……他越来越高调:去参加达沃斯论坛时,专门花20万美元包一架公务机;斥巨资在公司总部建了一面全球最大的光电幕墙;成立“施氏家族慈善基金”,号称一年花6000万元做公益,后来却被曝出诈捐…… 行业投资过热,尚德负债率过高 2009年的下半年到2010年,投资过热造成暂时性的产能极度过剩。全国有100多个城市都在建光伏产业园,都在创千亿的光伏行业。也正是在此期间,尚德电力的产能跃居全球第一,而产能飞跃的背后是尚德一再举债经营。 行业大量扩产导致产能过剩,掀起价格战,尚德本身没有控制好财务指标,资产负债率过高,崩盘风险日益扩大。 “这个行业本身的一个问题就是大家都是在几年行业比较好的情况下,大家都纷纷上马,导致了产能严重过剩,最高的时候国家的产能有60个GW,但是目前只有20个GW在产,整个全世界容纳量就有30个GW,这样导致了整个国家的产能不能充分利用,成本很高,债务很高以后,这一块没有办法正的现金流,导致每家企业的亏损很大”尚德执行董事兼总裁周卫平在尚德破产后说到。 锁量锁价长单压倒行业巨头 在光伏产业发展之前,多晶硅是价格极为便宜的工业原料,在2007年底,黑市价格创下每公斤400美元的天价。2006年,面对多晶硅价格暴涨,尚德电力与美国MEMC签订了固定价格的多晶硅十年期长单,施正荣当时决策与国外供应商签订了近70亿元的多晶硅供货合同,合同约定锁量锁价。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多晶硅迅速滑坡,多晶硅价格已骤降至20美元左右每公斤。施正荣不得不与供应商解除合同,同时因违约进行了巨额赔偿2.12亿美元,最终导致公司亏损严重,以及其主导投入3亿美元建非晶硅薄膜电池生产线,最终不了了之 债务问题导致彻底崩盘 自2012年7月宣布成为莫须有的德国债券欺诈案受害者并且损失了5.6亿欧元之后,尚德再也没有发出过财务报告。而尚德的市值早在2012年便蒸发了60%,其在2012年3月之前的4个季度共损失了6.46亿美元。 可以看的出来,尚德的崛起和失败,带着非常明显的时代印记,在经济大发展,百业待兴的时候,站上风口,因为错误的决策以及激进的扩产策略导致崩盘,创始人不富有企业家精神,被成功冲昏头脑,也被地方的招商引资政策推着大步朝前走,最终多方面因素叠加导致失败。 02 赛维LDK 灿烂历史 2005年,30岁的彭小峰坐拥亚洲最大的劳保用品企业“柳新集团”,身家过亿,但他不甘心一辈子生产制服、手套、背心和鞋这样的低端廉价品。当年5月,他和江西新余一位官员聊到光伏,对方听说他想在苏州建厂之后,立刻上报给了市长汪德和。 彭小峰说他想做一家世界级企业,需要启动资金5个亿,而他最多只拿出3亿,剩下的需要政府解决,当时新余一年的财政收入才18亿,全市银行的贷款权限加起来都没有2个亿,为了拿下这个项目,汪德和利用各种关系,才给彭小峰凑齐了这笔巨款。 彭小峰也没有辜负栽培,短短两年时间,赛维就成了亚洲最大的硅片厂商,紧跟着尚德在美国上市,融资4.69亿美元,创历史之最,成为江西省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公司,一个月之后,赛维就将2亿元连本带息如数还给了新余市政府,新余也成了江西GDP增长最快的城市。 上市之后,不差钱的赛维迎来了一段狂奔期。到2008年一季度结束,赛维签订下6笔大单,订单直接排到了2018年,订单总量超过13GW,相当于当年全球光伏装机量的两倍,又过了一个季度,赛维硅片产能和销量正式超越挪威REC,成为世界第一。 进入硅料环节 2008年之前,全球绝大部分硅料产能都在海外,随着行业热度陡增,价格已经从2003年的每公斤30美元暴涨至2008年的400多美元。 当时还没有“卡脖子”这个说法,外界对中国光伏行业评价是“两头在外”(原材料和市场)。有一个非常生动的说法是,中国光伏是一个靠天吃饭的行业,但靠的是外国的天,只要外国打个喷嚏,中国企业都要重感冒。 2008年年初,赛维投资120多亿在新余马洪镇建设1.5万吨的硅料产线。当时,全球硅料价格被炒到500美元/kg的历史最高点,而马洪工厂的设计成本为仅30美元/公斤左右,如果能顺利投产,意味着赛维将拥有一台印钞永动机,彭小峰也将成为整个产业的大功臣。 逆势加杠杆,狂赌终破产 随着2008金融危机爆发,光伏需求急剧萎缩,产品价格暴跌,仅仅一年时间,硅料价格从400多美元跌到了每公斤50美元。原本投产一年就能回本的马洪工厂,资金链瞬间紧张起来。但艺高人胆大的彭小峰没有悬崖勒马,而是选择加杠杆,扩产能。 2010年8月,赛维在合肥开建1.6GW的电池片工厂,是当年全球一次性开工最大的光伏项目。2011年,赛维宣布投资100亿,在内蒙古建设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硅料生产基地,年产规模达6万吨,是新余的4倍。 赛维当时资金链已经极度紧张,2011年四季度亏损5.89亿美元,资产负债率高达87.7%,欠债60亿美元,单单是每年要还的利息就是2-3亿美元,但即便如此,已经穷途末路的彭小峰依却不肯低头。 2012年,彭小峰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把以华尔街为代表的境外势力狠狠批判了一番:“他们(分析师)从来没有看对过一家伟大的公司。现在行业看赛维,就像10年前看乔布斯。 同一年,欧美国家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双反”(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全球装机量骤降,整个产业一片哀嚎,这也成为了压垮赛维的最后一根稻草。马洪工厂停产,持续有工人上门讨债,合肥工厂卖给了作饲料起家的通威,彭小峰被迫辞职,2016年赛维LDK被判破产重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