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投资的进化,就是要不断推翻以前的自己

郭炫 交易研究 2020-6-15 22:58 298334人围观

写在前面的话:


大概5年前,我还没有出来创业,当时还在原公司。那时候还没有优塾这个名字,也没有现有的团队。那时我还只是个部门主管,当时我们部门的主营业务,是FOF母基金。


做FOF投研那两年,是我职业生涯里成长极大的时期。


那段时间,工作岗位即是FOF研究主管,要负责各种子基金策略的研究,但同时因人手不足,还要兼顾产品经理的角色。对内既要做案头研究工作、对外要对私募基金做现场尽调,还要兼顾产品落地的各种流程、子基金运营的风控;同时,经常到处出差、外出参会;这还不算什么,公司每周一次的”读书会“品牌活动,也是由我们部门承办。


那是一段”连轴转“的工作经历,同事和朋友给取的”鸡血坤“外号,也是由那时候而来。甚至,在特别繁忙的时候,研究的工作只能挪到每天晚上,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才能深入思考。


我是学医出身,后来弃医从文做过记者,接着从交易员起步,从A股股指期货、恒生指数期货的日内交易开始,一路从交易员、研究员,到FOF研究主管,一直到今天的整个团队、整个公司。


到现在,我们这个团队,已经有20人了。这个人员体量,大约已经是一个中型私募基金的规模。


歪打正着。当时那段经历虽然极其忙碌,但那时积累的能力,不知不觉就演变成了今天的组织体系。无论是研究、策略、产品、品牌、市场,当时积累的所有东西,都进化成了现在这家公司的支柱。


今天,以研究为核心,我们的触角已经依次抵达财务分析、财务舞弊风险识别、建模分析、行业研究、基金研究、宏观研究几大方向,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我们搭建了比较独特的买方投研体系,也受到了业内很多专家的认可。虽然阅读量不算太高,但无论在国内还是海外,其实都有一些你或许想象不到的大机构,在长期关注我们的内容。


基于现有的研究体系,我们还在持续进化,在不断推翻以前的自己。


其实,站在现在回看几年前,其实进化也挺大的。那时做FOF,很多东西其实都是浮在表面。


以前做FOF,虽然有时也假模假式冒充专家给人推荐基金,但其实很多时候都是浮在表面,做的不够深入。比如,有一个明显的误区——FOF的标准理论是,如果要选择公募基金,要选择基金经理任期时间越长、且业绩越好的。


但其实,这一教条是错的。我在任何时候公开谈到这个看法,都会有很多人批驳。但我今天还是要再次重复,上面这一教条是错的。


因为,公募基金经理任职时间越长、业绩越好,其实越可能被其他基金公司盯上、挖走,或者出来单干做私募。所以,如果你要买他们的基金,还得时刻提防他们跳槽,一旦跳槽,原来的基金就没法看了,你就得卖掉原来的基金,去买他在新公司的基金。


而如果你是一个长期投资者,或者长期做定投,这样的仓位切换,其实并不是什么好事。


所以,如果要从长期投资的角度,很多东西要和流传极广的教条、人性偏好反向来操作——有时候,不是要去买明星基金经理、任职时间超长的,反而应该买基金长期业绩好,且基金经理换人较多的基金。


换人频繁+长期业绩好,这两大因素加起来,其实才代表这个基金有长期无脑定投的持有价值。


为什么?因为“长期业绩好+换人频次稍高(当然也不能太频繁)”这一点,背后的隐藏逻辑在于,这家公司的产品业绩,并不依赖于某个明星基金经理,而是背后强力的研究团队、公司制度、运营体系在支撑。


所以,这类基金的业绩,背后代表的是一整个系统。人会跳槽,但系统却能长期自动运转。典型的案例,就像我们之前“基金笔记”里研究过的:XX中小盘、XX富裕主题、XX先进制造、XX阿尔法,等等……


在同一家公司里,几大旗舰基金,有做小盘股的、有做大盘蓝筹的,但同时在一年期、三年期、五年期都排在全市场前列,并且基金经理换的频率还挺高,大概三四年就换一次。


关键是,这些基金经理并不是从别家挖来的明星基金经理,而都是从团队的研究员提拔起来的。


123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宽客之家微信公众号

宽客之家公众号

专注于量化策略的研究,数据研究,科技金融发展。扫一扫立即关注。

宽客之家客服号

宽客之家客服号

关注宽客之家客服号,实时获取中国宽客的动态。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