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汇添富杨瑨的孤独与苛求

郭炫 交易研究 2020-6-10 08:57 301571人围观



对话杨瑨

问:你职业生涯的起点是TMT行业分析师,是一段怎样的经历?
杨瑨:一个比较深刻的体会是,科技的变化是很难预测的。
2010年入行,我花了三、四个月时间研究一家公司。那时候,大家都说移动互联时代要来了,而这家公司当时在移动端并没有起色。当时我觉得,它在移动端似乎没有什么潜力,同时PC端的一些业务也正在接近天花板,尽管它是一家优秀的公司,并且有着别人拿不走的赛道,但是缺乏一定的上升动力。 然而,1年后,这家公司的另外一个团队推出了一个杀手级的应用,成为移动互联时代的一大霸主,这说明这家公司的体系内是有一个孵化机制的,也就是“内部赛马”。
我当时刚入行,理解是不够深刻的,那时的我只看到一个短期趋势。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公司总经理张晖说过,短期基本面趋势不能代表未来。比如我们只看到了3个月、6个月的趋势,而没有研究其背后的管理层、治理架构、企业文化、流程体系等,是无法预测其三到五年以后会变成怎么样的。
大家平时都会关注下个季度或者下下个季度会如何,这是有一定意义的,然而对于中长期战略的判断,是没有太多参考价值的。
问:所以,定性的框架是很重要的吗?
杨瑨:管理层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是很重要的考虑因素。
在研究一些成熟型行业例如公用事业时,做价值组合的基金经理,他们有很优秀的框架,把公司的未来现金流量化并折现,就像有一把尺子一样。
如果是价值股,他们会去衡量这个公司的价值中枢大概是多少,当股价偏离价值中枢时,就可以做出买入或者卖出的投资决策。
对于成长股而言,我以前也觉得,好像也可以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公司的价值,到底是涨多了还是跌多了。
但是,最后发现,这种方式难以适用于成长股,特别是科技行业。 就像微信的成功,有着一定的必然性,依托于腾讯的企业架构和文化,但也有着一定的偶然性,所以用量化的标准去衡量腾讯的价值是非常困难的,微信推出前后的估值方法是不同的。
此外,科技行业的技术变化是非常快的,突然出现一个新的颠覆性技术,很多已经创建了自己的“护城河”的公司可能就不复存在了,这种情况下也是很难用尺子衡量公司价值的,因为我们无法预知。
问:那么如何获得对公司的管理层、治理结构和企业文化、价值观等的认知?
杨瑨:怎么去研究一家公司,最好的方法就是建立各种“触点”。
也就是说,自上而下地接触这家公司。最好的触点就是公司的一把手,比如说,研究汇添富基金,那么肯定要跟张总聊一聊,否则你可能对整个公司的未来愿景、发展战略、企业文化以及价值观缺乏深入的理解。
公司是由人构成的,你还可以接触中高层领导或者其他经营团队的人,同时还要接触基层的人,包括基金经理、研究员和销售团队,这样就会对整个公司有一个全面的认知。 这种认知是感性的,以至于无法进行量化。我心里会把公司分为三六九等,这家相对优秀、这家差一点、那个就很烂,但这个不是量化的。
问:你心目中,好的公司是什么样子的呢?
杨瑨:好的公司会有一个非常好的治理架构。 比如那些海外公司,像微软或者Salesforce,当公司突然宣布CEO要退休了,我们可能不需要担心接下来会不会出问题。公司有一个成熟的职业经理人架构,同时董事会、股东会、经营层之间有制衡机制,这种架构可以保证战略执行落地的连续性。
我和一些治理结构优秀的企业员工聊,就很明显地感觉到,他们每一个人都非常清楚自己要做什么事情、公司要做什么事情、公司的愿景和战略是什么、我做的这个事情是为公司的哪一方面在服务。 张晖总称之为“发动机”,他把一个企业比作一艘船,大家都是船上划船的人,在一个好的企业治理架构下,每一个人都会主动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船里努力地划;相反,治理机制不好的话,有一些人就会偷懒。
而在另一些公司里,员工就是一颗螺丝钉,主要是为了拿薪水、完成KPI、拿到奖金,他们是以一种完全不一样的状态在做事。 所以,公司的治理架构就是一套游戏规则,怎么设计规则是非常重要的,这会影响到每一个人。
问:什么样是比较差的治理架构?
杨瑨:如果一个公司的治理架构中,所有者即管理者,一旦老板能力很差且价值观不正的话,千万不要投资。
我们会发现这种公司经常出现各种幺蛾子,比如侵占上市公司利益,或者和集团之间有各种各样的关联交易。
老板的话语权过重,同时能力、眼界和心胸都不够宽阔,看得不够远,所以总是喜欢贪小便宜,且在一股独大的情况下又没有人能够制衡,所以这类公司就经常出现这种问题。
问:像半导体或者其他一些科技股,治理结构有什么特点呢?
杨瑨:这些公司目前大部分是处在创一代的状态。 分为两个类别看,第一类是约十年前上市的那批科技股。 2010年我入行时,当时上市的大部分科技股是电子制造相关公司,老板的文化程度可能不是很高,做的是最基础的制造业,凭借中国有一波特别好的产业红利和自己的吃苦耐劳,慢慢做大,很多都是家族企业,也就是最典型的既是经营者又是所有者的公司治理结构。
另外一类是新的一批,比如说半导体类的高科技公司。
这批公司有一定的科技含量,不完全是制造业,例如半导体设计可以理解为软件设计公司,主要资产是人而不是设备。创业者很多是海归,有很多是清华帮,在公司早期就引入战略投资者或者创投,不会是一言堂,有一定的制衡机制,形成一个较好的治理架构。
这类公司的眼界、价值观、方法论可能会更成熟一些,而第一类的一些民营企业家可能没有一个成熟的现代化企业的理念,很多公司慢慢做大以后就乱了,支撑不了那么大的规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管理跟不上。
问:我好奇的一点,你是清华大学工程学硕士,但你看待一个公司又有很多感性的维度,这是一种反差。 杨瑨:我带的一些刚进来的新员工,他们总喜欢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做一个模型,然后用公式推导的方式算出,这个公司值多少钱,是否值得买入。 可是,往往实业的运行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它确实是一个函数,然而变量太多。
公司是由人构成的,这些人又是用很多的东西串起来的,有些是流程、有些是文化、有些是激励制度、还有KPI。公司周边还有上下游,有供应商和客户、竞争对手,这些重要的要素你无法用一个精确的函数去表征出来。 研究不能没有逻辑,但并不一定是量化的逻辑,它可能是一个非常定性的东西。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原作者: 曲艳丽 来自: 金融圈女神经

宽客之家微信公众号

宽客之家公众号

专注于量化策略的研究,数据研究,科技金融发展。扫一扫立即关注。

宽客之家客服号

宽客之家客服号

关注宽客之家客服号,实时获取中国宽客的动态。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