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喜马拉雅创始人李录分享投资价值的经验及对中国经济的看法 ...

郭炫 大佬时光 2020-11-4 23:03 281264人围观

来源 | 红刊财经

文 | 谢长艳


·序语·

他是查理·芒格的合伙人、是查理·芒格所说的“一生中三个最成功的投资之一”、是外界盛传的芒格衣钵的传承者。他就是李录,美籍华裔投资家、美国喜马拉雅资本创始人及董事长。

  

今年5月份,《红周刊》报道团队远赴美国奥马哈对伯克希尔股东大会进行全程报道,并于奥马哈时间2018年5月6日下午对查理·芒格先生和李录先生进行了长达两个小时的深度专访。之后,本刊又于北京时间6月14日对李录先生再次进行补充采访。


与芒格先生合作15年的李录感慨,芒格先生对他最大的影响就是出世和入世的完美结合。芒格先生和巴菲特先生对工作有极大的热情,而且淡泊名利。在李录看来,他没见过单纯以赚钱为目的的人会创造出超凡业绩。

  

李录一直关注着中国的投资机会,他和芒格一起在中国投资已经有15年。他认为正处于转型交合期的中国,价值投资将扮演重要角色。

 

芒格先生对自己的最大影响:出世和入世的完美结合

  

《红周刊》:您一直称芒格先生是您的人生导师、投资伙伴和良师益友,芒格先生信任您、投资您,并毫无保留地跟您交流投资中的问题。您自己也曾感慨,您和巴菲特、芒格先生的机缘巧合,即使是莎翁在世也勾画不出这样戏剧化的篇章。现在投资界也一直把您视为芒格先生的“衣钵传承者”,您觉得芒格先生对您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李录:从2003年到现在,我和查理做了15年的合伙人。这15年中,我们的合作一直亲密无间、富有成效。我们的关系亦师亦友,同时还是事业上的合伙人。每次见面,我们都有聊不完的话题,我跟他的家人也处得非常融洽。

  

查理对我影响很大。我刚认识他时,他已经快80岁了。这十几年来,他经历了很多挫折。由于身体日益欠佳,他停止了很多以前喜欢的运动,如高尔夫等。此外,他身边的亲朋好友也逐一离世,对查理来说,最大的打击莫过于和他相濡以沫50多年的太太南希在2010年的离世。在随后不到一年的时间,他又因为一次意外事故眼睛完全失明。在这次事故之前,查理有一只眼睛已经失明了。双目失明的那段时间,他还曾一度考虑学习盲文,后来他的右眼奇迹般地恢复了70%的视力。我是眼看着他从一个个的打击中走出来的,他从不悲观和绝望,更没有怨天尤人。查理这样顺其自然、荣辱不惊的态度,呈现出一种完全的客观和理性,用中国人的说法就是天人合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这种“出世”的境界,有很多人能够做到,但查理所拥有的另一种境界就没人能够做到了,这种境界就是极其的“入世”。查理对所有问题都抱有好奇和热情,尤其是商业领域的问题。这种好奇和热情一直持续至今,95岁的他,每天的工作时间并不比我15年前刚遇到他时少,遇到感兴趣的书籍和材料,他甚至会一直看到凌晨4点,而且会一口气地看完。

  

能够对世俗拥有极大热情的人,通常都达不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而能够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人,一般对世俗绝对没有这么大的热情。但查理出世和入世能完美结合。整个西方启蒙运动以来的理性、科学、人文、进步等基本精神,在他身上被完整地体现了出来。

  

所以,查理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他所拥有的这种人生境界。我虽然谈不上阅人无数,但我认识的人很多,从来没有一个人和查理这么相像。从来没有!我也希望能够努力向他的思想境界看齐。

 

单纯以赚钱为目的 不会创造真正卓越的、超凡的业绩

  

《红周刊》:芒格先生说过,很多人在模仿和学习伯克希尔,但他们一直没有成功过。您觉得他们没有成功是时间问题,还是他们缺乏芒格先生所拥有的理性、人文、科学、进步这些基本精神?

  

李录:伯克希尔从业绩上来看的确是前无古人,它的成功因素很多。一方面,在伯克希尔做投资的时期,恰逢美国在全球范围崛起,是发展的鼎盛时期;另一方面,查理和沃伦精力旺盛、绝顶聪明,而且两个人都很长寿,具有突出的个性、出众的人品等等。但是这些只是伯克希尔成功的一部分原因。在投资行业中,同样聪明且具备同样机会的人很多,而查理和沃伦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对工作有着异乎寻常的热情,而且虽然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的努力工作,却又都对个人利益不是特别地看重。

  

例如,沃伦在接手伯克希尔的时候,整个公司的市值只有一两千万美元。在掌管伯克希尔的50多年时间里,他从来没有发行过新的股票,现在伯克希尔的市值共计5000多亿美元。在这个过程中,查理和沃伦每年只领10万美元的工资,50多年以来一直没有变过。他们既没有奖金也没有期权,更不会大量回购公司股票,阻止其他股东与他们一起成功。他们持有的所有股票,都是用自己的钱在市场上买的。他们以如此之大的热情在工作中全力投入,但在他们身上看不到任何的贪婪,看不到一丝一毫对自身利益的斤斤计较。能将这两个特质结合在一起,是非常难得的。

  

很多人可能既不勤奋也不聪明,但是很贪婪(笑);而那些勤奋又聪明的人往往希望自己能够得到更多。很多人羡慕并希望复制伯克希尔的成功,但却不愿意去学习查理和沃伦淡泊名利的态度。

  

很多人恰恰不知道,正是因为芒格和巴菲特先生对于个人利益的淡泊,才成就了伯克希尔长期卓越的业绩。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比较从容、自然地把握投资的节奏,不受制于任何人。这也就使他们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既不会因贪婪导致激进投资,也不会因怯懦而不敢下手。能够拥有他们这种机遇,同时又具备聪明的才智、卓越的人品以及对工作的热情等特质的投资人,在全世界范围内几乎就找不到了。所以从目前看,伯克希尔取得的成绩仍然是一个不太容易越过的丰碑。


《红周刊》:芒格和巴菲特的成功主要还是持续的精神上的超越,在智力、在情感、在个人利益追求的这种精神上的不断的“内圣”,才导致了最后的物质结果。

  

李录: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讲。投资本身是对未来的预测,预测确确实实是各种能力综合的结果,预测的表现就是品行的外延。毫无疑问,一个人的品行、知识、心态会影响他长期的投资结果。

  

芒格和巴菲特先生都希望能一辈子去学习,不想去赚快钱,希望通过努力的工作不断地提高自己,希望对社会负有责任,希望自己的行为给自己带来尊严,给社会带来好处,能够帮助别人。这些对中国人来说可能比较熟悉,因为中国的儒家思想信仰的就是这些。

  

《红周刊》:我们专访芒格先生时问到,“中国多长时间能够出真正的价值投资大师”,芒格先生并没有直接回答。那么,您刚才提到的“人们可能看到的都是巴菲特和芒格先生的伯克希尔市值在变大,但他们背后淡泊名利的东西关注的比较少”。如果不具备这些东西,即使你在投资的路上走得很长、很远,是不是仍然缺少成为价值投资大师的最核心的东西?

  

李录:如果单纯地以赚钱为目的做投资,几乎不可能成就超凡的长期业绩。我没有见到过任何单纯以赚钱为唯一目的的人创造出真正卓越的、超凡的业绩。

  

《红周刊》:芒格先生在接受《红周刊》采访时说,其实大家都注重短线,不注重长线,这个因素导致你成不了投资大师。但除了时间外,修养才是最核心的东西。

  

李录:互为因果吧。

  

《红周刊》:那深受芒格和巴菲特先生影响的您,您对自身的投资希望能达到什么样的预期呢?

  

李录:我自己的目标是希望能够拥有一个长期投资的记录。我现在已经投资了25年,我希望可以再投资25年,甚至30年,越长越好。我也不会盲目追求资金管理的规模,更不追求资金管理的费用。我们公司采取的管理费制度与沃伦、查理早期的合伙人基金是一样的,不收取任何管理费用。我们公司实现收益的前6%都是免费的,只有在超过6%收益的部分,我们才会和客户分享一部分利益。因此,我们不会因为短期利益患得患失,或是激进或是怯懦。据我所知,全球规模相对大一些、或长期业绩比较好的基金公司中,没有一家是这样做的。

 

知识以复利式增长且速度较快 会促成投资复利增长的加速

  

《红周刊》:您会以巴菲特和芒格先生的方式,集中投资股票吗?

  

李录:对,是这样的,基本上是集中型的投资。我们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因为投资的关键是投懂的东西,不懂的不做。一个人对一个公司真正懂到能够预测很多年以后的结果,这样的机会其实很少。把一个行业、一个公司真正研究透,需要很长时间,是知识不断地积累、不断地努力的结果。所以一个人一生能够懂的东西是有限的,而这些东西又恰巧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其价格比较便宜,甚至远远低于它的价值,这样的情况就更少了。因此,当这样的机会到来时,就必须要重仓。重仓后,一块钱就不能同时放在两个地方。结果自然就是投资的集中。

  

《红周刊》:您会花很长时间去掌握这个公司的完整的信息,那么一个公司从引起您的关注,到最后真正被投资,您都会经过哪些筛选?您说的“时间很长”,有没有一个相对的时间长短?

  

李录:每一个公司都不太一样,但没有很多年的研究,很难做到掌握这个公司完整的信息。我可能不太聪明,所以用的时间总是很长。可能其他人用的时间会短一些,都因人而异。

  

但对我来说,真正懂一个行业,弄清楚一家公司,通常需要很多年。但这种方法做投资的好处就在于,知识会不断积累,学到的东西通常不会丢掉,新学的东西会在过去所学基础上产生积累和超越,知识会出现复利式的增长。所以,用这种方式做投资时间越长,结果会越好。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积累,如果以复利式增长且速度较快,会促成投资复利增长的加速。

  

《红周刊》:知识和投资增长两者其实是正向循环的。知识就是武器,前提还应该把自己给丰满起来。

  

李录:是的。

 

开放的中国资本市场 还需要突破哪些瓶颈

 


123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原作者: 谢长艳 来自: 红刊财经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