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管清友:形势出现了转折性变化,做好至少3年的准备

KUO 大佬时光 2020-7-30 22:24 355190人围观




未来几年,我的几点研判、几个建议


而对于未来几年,我有几点研判和几个建议:


1. 大力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


当前世界处于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中。一方面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原来全球贸易兴盛的景象不复存在了。很多机构认为,未来3-5年里,贸易规模会下降30%-40%。


同时国内当前正处于一个经济结构改变、优化,转变增长动能的攻坚期。


所以中央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这个提法非常重要。也就是说,改革开放后形成的从国内到国际的大循环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国内产业链重构、区域经济重新布局。


双循环肯定不是闭关锁国,也不是关上门搞发展,而是充分挖掘国内潜力、继续扩大开放,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在我的理解里,主动的国内国际双循环,至少包括5个关键词:统一市场、启动内需、数字经济、产业重构、区域洗牌。


统一市场是基础,启动内需是动力,数字经济是提升,产业重构和区域洗牌是结果。


1)统一市场


如果要启动内需,我们肯定是要来一轮比2001年加入WTO前,实现国内市场统一更大的举措。


因为国内市场虽然有超大规模,市场潜力、广度、深度都值得挖掘,但实际上存在着许多区域间的障碍,其中有法律法规、监管、交通、物流、社保等一系列问题。


因此,统一市场的建立是新经济格局形成的基础。


2)启动内需


启动内需的核心是深入推动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释放生产要素的活力,其中包括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以及大数据。


现在启动内需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无论是经济减速还是疫情冲击,都导致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实际收入水平下降,甚至负增长。这时启动内需显得非常紧迫。


3)数字经济


上世纪80年代,我们老百姓都知道一个朴素的道理——“要想富,先修路”。2008年后,为什么中部城市能够实现崛起?很重要的原因是高铁。


而数字经济也是重要的基础设施,就是所谓的“新基建”。这是每个城市都避不开的。


数字基建的全面升维,有点像美国80年代初里根当总统时说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它对企业经营、商业模式、产业链布局等,都会产生一系列影响,包括一定会造成区域经济的重新洗牌。


对城市而言,它的要义在于抢抓机遇,哪些地区能抓住数字经济的先机,就能换道超车。


弯道超车现在经常“堵车”“翻车”,因为还是同质化竞争,但换道超车是升维竞争。


对企业来说,同样如此。身处一些中小城市的领导和企业家,可能要想办法避免“虹吸效果”。


4)产业重构


就像高铁导致的城市之间相对地位发生变化,产业链重新布局也是同样的道理。


未来会如何?说实话我也很难完整想象。就像在九十年代中后期,我们很难想象互联网会发展成为现在的状态。但今天我想特别强调一点,对于前二十年相对落后的一些地区来讲,这是升维竞争、换道超车的绝好机会。


我跑过很多地方,和很多地方政府交流。我发现对于相对落后的地区来讲,如果在传统赛道中去竞争,似乎永远追不上先进地区,但是“新基建”、数字经济则提供了一个换道超车的机会——既然开车追不上,那就改直升飞机。


对于相对落后的地区来说,“新基建”会改变很多地区产业吸附力不够高、人才吸引力不够强、信息交流不够通畅的问题,希望我们的城市市长、书记们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


5)区域洗牌


我们原来讲“一个地球、三个世界”。因为全球产业分工可以分成三大类:


第一类是美国欧洲,消费市场、金融市场非常发达;第二类是中国、东南亚国家,全球的生产制造基地;第三类是俄罗斯、澳大利亚、中东产油国,提供能源、矿产、粮食、农作物。


而在新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下,区域和城市将大洗牌,定位会出现明显变化。


未来中国可能也有“三个世界”。举个例子来说,只是简单做个比方:比如黑龙江就扮演澳大利亚的角色,农产品主产区;陕西就是沙特,能源主产区;北上广深这样的城市就像美国,是消费市场。


2. 要学习日本经验和吸取日本教训


第一个重要变化就是人口老龄化加剧。未来5-6年可能会出现一次“人口结构大幅变化”。


第二个变化是进入经济新常态,特别是受疫情冲击,居民实际收入增速出现大幅下降甚至是负增长,大部分人会因此消费降级。


所以,收缩型经济将成为未来的新常态,它有着5个鲜明特征:


1)在投资上,很难挣到泡沫的钱,只能挣到较低的稳定收益。


2)在收入上,增长将变得极其艰难,甚至大部分人的收入是下降的。


3)在生活上,大家会追求简单,不再那么铺张浪费。


4)从企业角度,会提供性价比较高的产品和服务,比如优衣库、无印良品等。


5)大家用在学习、培训上的时间更多,会重新评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建议在创业、投资、融资等方面都要重塑价值、回归本源,适应收缩型经济新常态,回归商业本质:

从经营角度看,要从横向的流量扩张,变成纵向的流量变现。


从公司规模看,从过去习惯的“大而全”“大而不能倒”,变成专注“小而美”的实惠型企业,有稳定现金流,有自有手艺、技术、客群和市场。


从经营策略看,要从快速扩张变为稳健集约经营。


从投资方看,要学会从赚快钱转向赚慢钱。


3. 以重大改革推动双循环格局形成,充分释放内需潜力


尽管我们的GDP总量已经是全球第二,但人均GDP才刚刚破万,水平还是比较低的。


我们还有很多短板,比如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这些差距也是我们下一步能够通过改革方式去释放的动力。


未来应该重视国有资本改革、土地改革,反哺农民。


因为中国的金融结构、城乡差异、收入差距表明,我们是很难用欧洲和美国的刺激政策的,这样的政策持续下去,一个很可能的结果是资产再次飙升,树往天上长,导致贫富差距继续拉大、社会矛盾持续积累。


这种情况不符合“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也不符合新的发展观。所以从宏观政策来讲,一定要认清这点。


而围绕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做的文章有很多:


1)国有资本改革


围绕管人管事管资产,到管资本。真正的管资本方面,可做的改革文章有很多。我觉得目前的改革,和理想方案的差距还比较大。


2)土地改革


土地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该如何改革?应该形成城乡统一大市场。


这方面我要多说一句,我们很多地方在土地改革时,只拿土地实现集约化利用,这是不对的;要从基本的意识形态、法律以及实际操作上去改革。


过去70年,中国有一个群体是一直在做贡献的,就是农民群体。


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里,农民群体通过农业工业做贡献支撑全国;改革开放40年,农民群体实际上是通过城乡土地剪刀差来支撑城市,继续给全国做贡献。


现在改革开放已经42年,新中国成立也71年了,在推动土地改革时,我们务必要明确一点,一定要反哺农民,让农民成为有产者,把土地交还给农民,实现城乡统一大市场。


这点对我们经济下一步可持续增长,摆脱疫情冲击,启动消费等一系列问题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但现在这个问题由于现行法律和传统观念的束缚,推进起来困难重重。很多地方发生了一些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景象,打着土地集约利用的旗号,变相剥夺农民的土地。这是完全不对的。


所以在土地改革上,可做的文章非常多,一定要重温“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一定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4. 未来几年,尽量务实一点


对普通人来说,未来几年应该如何自处?


我认为,应该认清形势,提高认知能力,采用收缩型的生活方式。做梦不要做得太大,尽量务实一点,没办法跳槽的就别跳槽,能保住工作的就保住工作,有投资能力的可以抄底。不同人群的情况不一样,不能一概而论。


简单来说,要稳住基本盘,守住风险底线,敏锐抓住机会。


但归根结底,看清本质是最主要的。因为所有选择,都跟你的认知水平有关。


所以我们应该采取一个实事求是的态度,既不要过度乐观,也不需要过度悲观,确定自己想要的生活、工作状态。无论你是打工、创业,还是投资,一定要想通透一些。

12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