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刘晓春:如果美国利用SWIFT和美元清算系统实施金融制裁,我国如何应对? ... ...

张咏 大佬时光 2020-7-27 07:10 246690人围观



SWIFT之所以发展到现在这样几乎一统天下的地步,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市场开始是观察,然后是接受,最后变得你不加入你就落伍了。这个过程和VISA、支付宝等是差不多的。SWIFT自身的技术不断在提升、业务流程和规则也不断在改善,始终跟随银行业务发展的需求。系统越来越开放,可以方便地接入各类清算系统和各类银行的业务系统。同时,各家银行自身也在不断投入科技,改善流程。最初,SWIFT的报文都要落地处理,接受报文要打印出来给业务部门处理;业务部门的报文要专门输入SWIFT系统。现在,大多数银行都可以不落地处理报文了。


SWIFT是一个银行间业务开放系统,并不是只为美元服务的。人民币、欧元、日元等的结算、清算,大多数也通过这个系统传递信息。我们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就接受SWIFT报文。


SWIFT有没有可能被颠覆?当然可能。一般在两种情况下,这样的公共设施类的系统会被颠覆。一是由于技术的更新,可以提供比SWIFT更高效、更安全、更简捷、更专业、更廉价的服务。第二种情况,作为一个第三方服务机构失去了公信力。比如自己也做起了第一方、第二方的业务,或者占有客户的信息和数据谋取利益,或者向第四方输送利益等。但,颠覆往往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特殊情况下,可能一下子颠覆SWIFT,那就是大多数国家通过行政命令或法令,禁止本国银行使用SWIFT系统。
现在已经失去理智的美国政府利用SWIFT和美元清算系统实施制裁已经常态化,今后它会走向何方,比如会不会或能不能把香港踢出SWIFT系统和停止向香港供应美元,当然需要评估,不过很难进行准确的评估。对中国个别机构,比如个别银行实施所谓的制裁则是完全可能的。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美国现政府正在使SWIFT和美元失去公信力。


一堵墙,确实是把别人挡在了墙外,又何尝不是把自己圈在了墙里呢?美国可能已经开启了世界去美元化的进程。如果SWIFT不好自为之,难免也进入去SWIFT化的通道。


那么,我们在做最坏打算的同时,却可以做一些建设性的工作。现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希望绕过SWIFT和美元清算系统,有些已经开始行动,但都不太可能大范围的立竿见影。必须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海。只有在各种尝试和竞争中,才会出现最终的胜出者。


首先是要解决银行业务信息的传输问题,以及美元清算问题。关于业务信息传递,最简单的,就是一些传统方法,当然效率低,成本高,但对一些特殊业务需求,不是不可考虑的。比如走纸质的快递、邮递途径。特别是我国现代数字化的跨境物流体系快速发展的今天,这个可能还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不过,这个模式只能解决部分业务信息不被美国监控,但不能解决美元清算问题,并非长久和广泛应用之计。


一个银行内部的往来业务,信息完全走内部系统。这个,现在在技术上是可以做到的。在这个基础上,所有外币清算,一律先内部清算,最后再统一轧差对外清算。这个方案,对于境内外进口商和出口商在同一家银行开户的贸易业务,就可以起到大部分信息和清算在内部完成的目的。这能解决一家银行内部的业务信息传递和美元跨境清算,但不能解决跨行清算。


中国的银行互为外币帐户行,建立一个信息传递系统及虚拟账户清算体系。这个系统可以是几家银行合作设立,也可以是其他第三方提供服务。这个模式,可以先是三两家银行,成功后逐步增加银行。这个模式能解决中国的银行间跨境业务信息传输和资金清算。但客户贸易双方有一方是在外资银行开户的,还是需要通过现有体系进行结算。


各家中资银行,或单独,或抱团寻找个别外资银行合作,互为帐户行,搭建相互的信息传输通道或系统,双方或多方约定,就一些特定的业务往来,经这个系统传输业务信息,隔一定时期(如一个月或一个季度)轧差清算资金。


中资银行与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建立联盟,也可以分别与不同的几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建立不同的联盟,由联盟建立相互间的信息传输系统。比如,可以与中东地区国家的银行、东欧地区国家的银行、西欧一些国家的银行、东盟一些国家的银行等分别建立联盟,待有成熟的系统,在市场机制下,逐步扩大联盟。


仿造银联模式,打造一个跨境银行业务信息传输服务机构。可以考虑所有中资银行包括它们的海外分支行、在华外资银行成为这个机构的初始成员,当业务逐步成熟后,以市场化的方式向全球推广。


以上这些分散的模式,都可以解决一小部分业务和清算不被美国政府偷窥的问题,尤其是业务信息的传输。但只要美元还是国际主要结算货币和储藏货币,就不能根本解决美国政府利用美元清算系统讹诈其他国家和机构的问题。这个问题只有靠世界逐步去美元化来解决。

12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原作者: 刘晓春 来自: 金融橙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