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霍华德·马克斯《周期》--经济周期

市场解说员 大佬时光 2023-3-28 20:26 681406人围观



人口出生率发生变化需要经过几十年的漫长时间,而且即使已经出现变化,也需要再过几年才能够实际影响GDP增长。以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为例。你也许会说,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转变是一夜之间发生的:从1978年到2015年10月28日,中国一直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似乎一夜之间政策就变了,2015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宣布全面二孩政策。但是那些即使已经要了一个孩子的夫妇,在二孩政策实施的第一天就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努力生二孩,也还需要大约20年的时间,他们所生的二孩才能长大成人、开始工作,才能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贡献。因此,一年之间的GDP变化,不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人口出生率的变化。
另外一个决定GDP的重要因素是每小时劳动产出值,即生产率,更准确的说法是劳动生产率;对于整个国家来说,最准确的说法是全民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变化,是长期GDP增长率变化的基本决定因素。由此第一个推论是,不管人口增长率如何,只要劳动生产率提高,GDP 就会随之加快增长,而如果生产率降低,GDP增长速度就会放缓。第二个推论是,如果生产率的增速提高,GDP的增速就会提高,而如果生产率的增速放缓,GDP的增速就会随之放缓。这些只不过是简单的数学推导而已。
生产率的变化,就像出生率的变化一样,需要经过几十年时间,才能显现出效果。生产率提高,主要来自生产过程的进步。第一次生产率大飞跃发生在工业革命时代,大约从1760年到1830年,蒸汽动力和水力驱动的机器取代了力量十分有限的人力,大型工厂取代了效率低的小作坊和家庭生产。第二次生产率大飞跃是电力和汽车革命,发生在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早期。电力取代了蒸汽动力和水力等低效的动力,汽车取代了马车等低效的运输工具。第三次生产率大飞跃发生在20世纪的后50 年,电脑和其他形式的自动化控制,开始取代人脑来指挥机器进行生产。当然,第四次浪潮正在进行中,即现在的信息革命,信息获取、储存和应用取得了巨大进步,现在最热门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能够取得人类过去做梦都想象不到的巨大成就。
一定要记住,这几次生产率大飞跃,工业革命、电力革命、汽车革命、信息革命,都是逐渐发生的,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也不是几年之内发生的。每次生产率大飞跃都推动了GDP实现巨大增长,但是尽管如此,历史上并没有出现过一个年度GDP大幅增长或者一个年度GDP大幅下滑的情形。生产率的提升速度,往往在很多年中都持续保持稳定。因此,经济衰退或者经济复苏所形成的GDP短期周期性变动,通常不能被归因于生产率的变化。
很明显,劳动小时数和每小时劳动产出共同决定了国内生产总值的长期趋势。但是,什么因素导致这两个因素发生变化?下面是一个清单,它只列出了部分因素。
•人口迁移。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就是一个案例。中国的大量农民进城务工,一方面增加了劳动力供应,助推中国崛起,使中国发展成为低成本制造大国,另一方面促进了中国消费阶层人数的扩大。另一个例子是从拉丁美洲到美国的移民。美国像其他发达国家一样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但是,移民持续不断地从美国南部边界涌入,尽管有一部分是非法移民,但是这些移民数量的增长填补了美国因人口出生率下降而造成的劳动力供给缺口,扩大了美国的劳动力供给,提高了消费率,即最终消费占GDP的比值。
•   决定工作小时总数的因素。工作小时总数会偏离就业总人数,也肯定会偏离有兴趣工作的总人数。
(1)“劳动参与率”(workforce participation),达到适合工作年龄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包括已就业的人数或者正在找工作的人数。
(2)失业率,即能够参与工作却没有工作可做的人数占总劳动人数的比例。失业率上升和下跌会相应引发消费者支出及企业支出的变化(因而会导致商品需求的变化,也会导致生产商品的劳动力需求的变化)。
(3)就业者人均工作小时数。它会随着经济发展的变化而变化:在商品需求低迷的时候,企业会相应缩短员工每周的工作小时数,而当商品需求高涨的时候,企业会批准员工加班(如果需求继续强劲增长,当员工加班也无法满足时,企业就会雇用更多员工,或者增加一个轮班)。
•野心。获利的动机和对生活更美好的愿望,能够推动劳动者
(自然也是推动整个社会)更加努力地工作,生产更多商品和提供更多劳务。多生产才能多赚钱,多赚钱才能多花钱。也许,你忍不住会想这些事都是顺理成章,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但事实并非如此。例如,苏联的经济体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其他一些国家的经济体制也压制了员工做更多工作的意愿。(我亲眼看到,有些欧洲银行的员工,到了下班时间就打卡离开办公室,但是这并不是为了证明他们已经工作到下午5点,就像美国的银行员工那样,而是为了表明他们到了下班点就准时离开,因此他们没有违反每周35小时工作总时长规定的上限。)
•教育。美国公立教育质量下滑,可能对美国劳动者的素质造成负面影响,从而减少他们未来的经济贡献,相应地,也会削弱他们创造更多收入的能力,因而美国未来可能无法支撑更多的消费。
这些负面的趋势,可能会抵消移民涌入美国的正面效果。
•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导致一批新企业诞生,但是也导致一批老企业灭亡。科技创新创造了一些新工作,也消灭了一些老工作。概括来说,科技创新提供了一个超级案例,体现了经济进化的达尔文特征:科技创新创造出赢家和输家。新技术取代了人力和旧技术,但是这些新技术绝对不是从此“安全无忧”了,因为将来会由更新更好的技术来取代,或者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说就是颠覆。科技就是周期模式的缩影:上升与下跌,生存与死亡……再生。
•自动化。用机器代替人类劳动的能力,是一个特别有趣的因素。一方面,我们可以把自动化看作强化经济周期的添加剂,因为自动化提高了生产率,或者每小时劳动的产出数量。例如,农业机械化,可以用更少的农场工人生产出更多的食品,而成本却比以前低得多。但是另一方面,自动化减少了用于生产的劳动小时总数。现在我们会看到,那些30年前有上百名员工的工厂,现在只要几名工人就够了。这样正负效应抵消后,自动化对GDP的净效应也许是中性的,也许是正效应的,但是,自动化有能力消灭工作,所以自动化也许会有减少就业的影响,相应地也会减少人们的收入,下一步就会降低人们的消费水平。
•全球化。很多国家融入全球经济,也许会增加全球经济的产出,部分因为专业化分工所带来的好处,但也许不会增加全球经济的产出,因为全球经济整体而言是一个零和游戏(甚至是负和游戏)。但是很明显,全球化对不同国家的经济所造成的影响差别很大(在每个国家内部也创造出赢家和输家)。就像我前面所举的中国的例子。正是工厂劳动力数量大幅增加,推动了中国经济加速增长,且在过去30年持续保持高增长,让中国成为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的出口大国。但是同样的趋势导致发达国家从中国进口大量商品,而这些商品如果不从中国进口,也可以在本国国内生产。因为有了大量进口,进口国相应地减少了国内生产,从而影响了本国GDP。美国如果不从中国大量进口,而选择在美国国内由自己生产,那么也许美国的GDP会更高。不过,我们也必须同时把从中国大量进口低价商品对美国的好处考虑进来,这样才能更加准确地评估全球化对美国经济的整体影响。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关注微信